居住在自然災害頻繁地區的人,生命及財產經常受威脅,而提升他們的應變能力是提高其存活率的重要方法之一。由香港中文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協議成立的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簡稱CCOUC),推動港生及牛津學生「走出課室」,到災害頻繁地區進行培訓及救援,又因應各地文化及習俗需要,為居民推行健康教育。CCOUC所長陳英凝在過去多年帶領學生走訪了十多條偏遠村落,除了成功向當地人推廣備災減災的知識,她認為前線救援經歷亦能讓參與學生學懂謙卑,對他們是很大的得着。
CCOUC由中大及牛津大學於2011年4月合作成立,致力進行與大中華和亞太地區災害與人道救援有關的研究、培訓和知識轉移。研究所主要到訪以內地少數民族、極端貧困人口為主的西部,以及災難頻繁的偏遠地區。陳英凝早前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現時「少數民族健康計劃」是其前線項目之一,向當地人推廣備災減災、水和健康等公共衛生議題。
偏遠山區因受道路阻隔,一旦遇上自然災害,當地居民往往只能自救。「以前救援時,總會有居民請我們幫助他找親人,形容他或她是胖的、高的,但是這些描述並不能幫助尋找」,團隊遂教他們準備救援包。陳英凝續指,他們會指導居民用手機拍照,留下親人的影像,還會在救援包內放入水、口哨、手電筒、打火石、身份證明文件等,以備不時之需。
破格「母乳」教學 免回婦枉捱刀
陳英凝每次都帶領不同學系、約數十名學生揹着救援工具及物資,至今已走訪了十多條少數民族村落,過程中遇到不少難忘經歷。她憶述,過往曾到訪甘肅一回教村落,有多名婦女靜悄悄地向他們請教乳癌資訊,「原來數名婦女的乳房都有數條傷痕,有人甚至多達四處傷痕,但她們並非乳癌患者。」
幾經查問,團隊才發現因當地女性嚴重欠缺生理健康知識,加上村醫未夠專業,只要有婦女的乳房出現硬塊,不管是因生理期或其他非癌變原因,都會進行手術切除硬塊,導致許多婦女的乳房無端受創,「我們很心痛,明明很健康的一個人怎樣變成這樣呢?」於是她與村長多次協調,學生又通宵達旦準備教材,最終村長為讓村民知道講座的重要性,更破例安排他們於回教寺廟外進行婦女健康教育講座,令他們既感動又難忘。
陳英凝又分享,他們在2014年到訪青海時,亦發現當地女學生即使已18歲仍無使用衛生棉的習慣。於是她帶領學生嘗試利用當地資源製作環保衛生棉,並邀請當地學生參加女性健康知識講座。
隨團學生在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和熱情令她動容,「這些同學在無辦法洗澡、無廁所、食物又不可口的情況下,連續幾晚不睡覺,都設法把各自的任務做好,讓我特別驕傲。」
助民非「施捨」 學醫學仁愛
雖然學生是利用其專科知識,幫助當地居民,但陳英凝經常向他們強調,千萬不要抱着「施捨」心態,反而要感謝居民提供學習機會,「因為他們允許陌生人走進自己的家,這並不容易。學生能通過前線救援學懂謙卑是他們最大的得着,例如醫科生除了學醫,亦要學習仁愛。」
除了前線的培訓,陳英凝表示,同行的中大和牛津大學學者,及受邀的專業人士如退休警司等亦會把握機會,在星空下點起蠟燭就其專業領域作分享。未來她和團隊將繼續進行科研、政策研究,進一步思考如何在救災中更好保障長者及小孩等,並希望利用應用程式推廣救災培訓。
© 2017,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