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認為,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調節機體活動、溝通上下、表裡內外的通路。而人的脊柱就如同一棵大樹,位於身體的中軸,是身體的支柱、棟樑,可以說,脊柱是人體的第二條生命線,一旦脊柱發生錯位,氣血就不能正常運行。
文︰中國民族醫藥協會理事 羅震 圖︰網上圖片
脊柱分為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五部分,這些脊椎骨並非整齊劃一的光滑圓柱體,而是通過各種表面突起與凹陷,形成關節,再輔以韌帶、椎間盤,使得脊柱環環相扣,緊密相連。脊柱裡面和椎體周圍又佈滿重要神經,一旦發生錯位,就會對椎管、肌肉、神經等造成壓迫,導致經絡不暢,進而影響全身。正所謂骨正則筋柔,筋柔則氣血暢通。
研究發現,許多不適症狀,都能找到對應的脊柱錯位。一些頭面部症狀,如偏頭疼、頭暈、耳鳴、口吃、語遲、視物不清,通常是寰樞關節失穩所致。胸悶氣短、心悸、胸背痛等類似冠心病和心梗前兆的症狀,往往是胸椎2到6節關節失穩所致,從而累及到內臟,器官,出現功能異常,要注意鑒別。手臂、肩部麻木,通常是頸椎4到7節功能失穩所致。一些婦科疾病如盆腔炎、附件炎症狀,出現下腹痛、小腹墜脹、腰酸無力,也常常是由於腰骶部失穩及骨盆傾斜所致。
患病趨向年輕化
有人會疑惑,自己並沒有進行體力勞動,脊柱病從何而來?其實,隨着人們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各種脊柱疾病不降反升,且呈年輕化趨勢。過去的脊柱病,往往是因長期勞作造成的勞損,而現代人更多的是因久坐導致的側彎、錯位。很多人長時間伏案工作,往往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一天,這樣會使脊柱長時間處於高壓狀態。加之空調的普及,對本已脆弱的脊柱來說更是雪上加霜,風寒濕邪大肆侵犯勞損組織,導致寒濕生疾。
雖然很多人已經感覺到不舒服,也到過醫院就診,但在現代檢測儀器面前,輕微的脊柱錯位也很難被發現,所以沒能得到恰當的干預。長此以往,就會誘發各種疾病,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如能及時調整脊柱的「亞健康」狀態,可防止許多疾病的發生。
對於普通的辦公室病,採用推拿、按摩一般就能解決,嚴重者則需要進行正骨。正骨是調整脊柱錯位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結合解剖學、脊柱相關疾病等理論,運用傳統手法,將發生錯位的脊柱進行復位。脊柱恢復到正常狀態,不適症狀自然也就隨之消失了。
「 老規矩」包含「硬道理」
門診中,很多頸肩痛、腰腿痛的患者,如果細究起來,都會發現他們平時的坐姿、站姿等習慣不夠好。我國的老規矩中強調「站如松、坐如鐘」,意思就是站要挺拔,坐要端正。其實,老規矩強調的不僅是禮儀,還包含着科學道理,不雅的坐姿、站姿,都會危及脊柱健康。
而且,一種近似於坐與躺之間的慵懶姿勢大為流行,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北京癱」。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種看似非常舒服放鬆的姿勢,對腰椎造成的損傷也不容小覷。無論是癱坐在床上還是沙發上,腰椎都會因缺乏足夠支撐,使原有弧度被迫發生改變,骨盆向後傾斜,椎間盤所承受的壓力增大,久而久之,腰肌勞損甚至腰椎間盤突出在所難免。還有很多人站姿懶散,長期無意識地駝背、弓腰,長此以往,容易脊柱側偏。門診中,常有青少年因此前來就診。
另外,有人在坐着的時候,習慣翹「二郎腿」,這也會增加脊柱壓力。人為什麼會想要翹「二郎腿」?實際上這是身體疲勞的自然反應。因為坐得太久,身體就提示你變換姿勢。長時間保持任何一個姿勢,都會對骨骼、肌肉、韌帶等造成損傷,即使是端坐,也不能長時間不動。正確的做法是每45分鐘到一小時左右,就起來活動一下。可伸展一下四肢,轉轉脖子等。平常要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儀態,盡量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正骨切忌使蠻力
需要強調的是,推拿、按摩、正骨等,雖然對恢復脊柱健康非常有效,但治療醫生的手法至關重要,切忌使蠻力。
有些人在治療過程中,誤認為只有聽到骨節發出「哢哢」的聲響,才是復位的標誌,還有人認為按得愈使勁效果愈好。某些沒有經過正規學習的按摩師,往往也盲目追求發出聲響而拚命用力,這樣是非常危險的。並非每次復位都會發出聲音,而且如果用力不當,不但不會緩解症狀,還可能對患者造成損傷,甚至有癱瘓的風險(如脊髓型頸椎病)。因此,一定要找專業人士治療。
正骨手法強調「穩」、「準」、「輕」、「快」,其精妙之處在於用巧勁。治療前,醫生一定要先進行檢查,用手指觸按患者脊柱,檢查各相關椎體棘突位置是否正常,患椎棘旁有無壓痛,其椎旁筋肉是否變厚、攣縮、剝離等。在找準陽性結節點也就是俗稱的筋疙瘩之後,再順勢將其平復。通常出現病灶的部位,會因不通暢而產生結節,有些嚴重的,皮膚色澤都會有所改變,較普通皮膚發黃、發暗、發黑。
經過治療後,患者也要注意保護和鍛煉,以免再次復發。要注意保暖、避免搬重物,減少劇烈運動,糾正不良站姿坐姿。生活中,應盡量選擇硬一點的沙發、床,長期使用過軟的沙發和床,對脊柱會有一定損傷。坐臥時可以用個靠墊,能起到保護作用。此外,正骨雖然將力學結構矯正了,但是肌肉韌帶還處於錯位時的長度,還沒適應新的力學結構,需要患者適當鍛煉,來恢復關節的活動機能,增強肌肉的保護能力。游泳、散步、快走、慢跑等都是不錯的選擇,要避免舉重、打羽毛球等需要向下加壓加力的運動。
© 2016,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