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地震,手机收到预警:背后是全国15391个地震预警站

2023-08-06 19:50:00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8月6日2时33分在山东德州市平原县(北纬37.16度,东经116.34度)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截至媒体报道时已发余震52次。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根据应急管理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2022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27次,较历年平均有所增多,主要集中在青海、四川、新疆等西部地区。共造成94万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22人,直接经济损失224.5亿元。

因此,每当地震发生后,人们不仅关注灾情带来的种种影响,也会讨论自救手段,希望能通过科技等更多方式,在应对地震灾情时最大限度做好事先防范。

此次山东平原县地震,不少人反馈:自己收到了手机地震预警。从网友给出的信息来看,有北京网友提前34秒获得预警,也有网友说直接是10秒倒计时,许多第一次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的网友都很懵,有些网友以为手机中病毒了。还有看明白了是地震预警的网友,完全呆住了,静静地看着倒计时走完,被巨大的恐惧攫住而不能动弹。

手机还能对地震预警?这个话题迅速成为网络讨论热点。那么手机是如何实现地震预警功能的?地震监测机构前期已在地震区密集安装了地震预警监测仪,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前者传播速度快、破坏力小;后者传播速度慢、破坏力大。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两者的时间差发出警报。

当地震发生时,监测仪通过实时获取、分析布设在各地的地震预警监测台站的数据,快速对地震参数进行评估。地震监测机构就会向震中周边的民众及时发出预警,对还未受波及的用户,监测机构的后台系统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短信提前以弹窗和警报声告知震中、预警震级、预警时间、预估烈度等地震预警信息。

2021年,四川泸县发生6.0级地震,中国地震局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联合建设的中国地震预警网提前49秒向成都市发出预警;提前31秒向重庆市发出预警;提前6秒向泸州市发出预警,也有提前近两分钟收到地震预警的用户。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的好处在于,当下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一旦遭遇地震,开通该功能的人们有一定的应急缓冲时间,哪怕仅为几十秒,低层建筑用户就能跑到空旷地带,高层建筑用户则能按照“就近”原则,离地面近就往地面跑,离楼顶近就往楼顶跑。

然而,手机地震预警功能仍存局限。地震预警功能需联网方可使用。一旦手机关闭网络连接功能,或者在网络信号偏弱的场所,就可能无法及时收到预警。地震预警系统也依赖于实时地震监测数据和云端服务的稳定性。如果地震发生时,监测设备出现故障或者云端服务不稳定,将导致通知无法及时发送。

同时,由于地震波传播特性,震中地区居民收到的手机预警,可能距离横波发生仅仅数秒,如此短的时间内,除非住在底层,否则很难跑出去,要在室内找相对安全的地方躲避,如远离家具、玻璃与灯具的地方。

因此,地震预警功能是有意义的,让大家在宝贵的时间窗口内自救、降低受伤风险、提升生存几率。此次关于手机地震预警功能的讨论,是一场难得的全民防灾意识和知识普及。

地震预警功能进入千家万户的背后,是中国地震防灾体系的逐步完善。今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据介绍,目前,我国建成15391个地震预警站,3个国家级中心、31个省级中心和173个地市级信息发布中心。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并在京津冀、川滇闽等地区开展试点服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预警网将通过应急广播、手机、电视、专用终端等多种渠道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为目标区用户紧急避险提供数秒至数十秒的预警时间。可见,我国近年来在地震预警网络建设上取得了不小进展。

不过,此次网友关于手机地震预警功能的讨论,也暴露出我们在地震预警知识普及上仍存不足。为何尚有不少人不知道有此功能?或者即使开通了该功能,但收到后仍处于懵懂状态?这说明,我国地震预警应急体系的建设,不仅要继续改进硬件如监测设备和服务,也要做好软件如科普教育,让手机预警等新功能为更多人所了解和掌握。如此,方能更好发挥地震预警应急功效,为更多人提供保护。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 2023,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