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改進國際傳播 更充分地表達和傳播中國故事

(美國商業新聞網)作為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分討論版,黃埔國際財經媒體和智庫討論版11月3日繼續在廣州召開,討論版主題為「繼續擴大開放,共享經濟發展」。在3日早上「全球媒體和國際城市的現狀和未來」早茶會上,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科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首席專家傅瑩發表主旨演講。

傅瑩表示,近年來,我國對外敘事的意識和方法都有了很大提升,硬件也不斷完善,取得越來越好的效果。同時,中國在不斷變化,世界也在不斷變化,中國與外界相互觀察的視角也在發生變化。中國要更多地參與世界事務,首先需要讓外界充分和準確地了解自己。

傅瑩指出,我們需要改進自己的國際傳播,讓中國故事在美國和世界得到更充分的表達和傳播,化解外界的誤解和偏見,減少阻力和障礙。

「例如,能不能有更多中國人寫的好書、好的視頻音頻資料被翻譯出來,向外部世界傳播?能不能在所有關心中國問題的討論版上有中國人去介紹情況?能不能在所有願意採訪中國人的媒體上有中國人去發表意見?能不能有一天,但凡是涉及到中國的事件和問題,第一個向國際社會提供一手資訊的是我們自己?」傅瑩強調,我們需要讓自己的知識、資訊和政策能夠通達國際社會,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勇敢地面對挑戰,不斷學習和摸索,認真了解國家的历史和現實,吃透黨的方針政策,跟上形勢的發展變化,增強自身能力建設,成為中國新一代成功的傳播者。

以下為演講原文: 

我最近去索契出席瓦爾代俱樂部的年會,幾乎每個議題的討論中,都會提到中國,遇到甚麼問題都會有人問到中國的觀點或者是作用。其實不僅是在瓦爾代,在國際上的各大討論版、各大媒體上,中國都是一個熱門話題。在世界的輿論場上,對關於中國的資訊需求不斷上升,正面評價很多,負面意見也不少。

世界各國都認識到,也承認,中國取得了成功。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和有力領導下,在各級政府持之以恆的推動下,在中國人民40年堅韌不拔的努力奮鬥中,中國從一個貧困落後的國家,成長為在世界位居第二的大經濟體。世界各國不僅看到中國城市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和四通八達的高速鐵路和公路,更看到了中國人的改變,看到了他們對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多知識技能、更豐富精神世界的追求。

我在美國沃頓商學院出席留學生舉辦的中國討論版時,見到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中國留學生,他們充滿活力、對未來滿懷希冀。在國內出席大學活動時,在地方訪問期間,我也接觸過許多年輕人,他們成長在更高的知識平臺上,對外部的世界更為熟悉,有著新一代中國人的自豪感、自信和舒適感。

有一次我在華盛頓與幾位美國記者辯論,他們對中國有許多批評,我努力解釋和說明,但雙方都很難說服彼此,有點疲憊。最後,一位美國記者說,中國年輕一代更了解世界,將來或許會改變。隨同的有一位留學生臨時助手,我說,那你問問下一代?記者轉身問他,在美國這麼久,相比較之下,你不覺得中國問題很多嗎?這位年輕人回答說:我在中國的時候,看到的問題很多,在美國生活,也發現有很多問題。所以,我想的更多的是,將來怎樣努力去解決問題,讓世界變得更好。

這位年輕人的話對我們雙方都有啓發。而且,這樣簡單的表達在提升中國形象上的功效勝過連篇陳述。

無論是中國、美國還是世界,我們面對的國家都是由一個個家庭和個人組成的,國家在世界上的形象也是由許多個體來構建和詮釋的。中國2017年有1.2億人次出國旅行,每個人都是中國的一塊牌子,都代表了中國的形象。我們有好的方面,也有不那麼好的時候,但這都屬於我們成長的腳印。一個國家的形象不太可能超越自身的實際情況,我們處於今天這個階段,人的真實故事是國家形象的基礎。最近崔天凱大使在美國為紀錄片《善良的天使》觀影活動致辭時,講到了「小人物」在中美關系中發揮的重要橋梁作用。整個中國的發展又何嘗不是如此?

可以說,外界重視中國,首先是看到了中國人取得的成就,從而承認中國這個國家取得了成功。

但是,外界對中國的負面認知也是相當令人苦惱的。目前中美之間的分歧和矛盾當中,就有相當大的誤解和偏見的成分。美國最大的擔憂莫過於,中國發展強大起來後,將在世界上追求甚麼樣的地位和作用,是否要搶奪美國作為世界領導者的椅子,用中國的制度和方式統領世界。美國人很少能聽到和看到中國人系統地講自己的世界觀和國際理念,比較流行的是美國人寫的書和文章,描繪中國如何懷揣一套「祕密戰略」,註定要與美國爭奪天下。

美國人習慣於霸權思維,對別的國家進行主觀臆斷並不是甚麼新鮮事,但麻煩的是,美國許多普通人對中國的認知正越來越被這種虛妄思維所影嚮,國會和決策層也有人試圖據此判斷和預設對中國的戰略和政策。這樣下去,難免給我們的國際合作和複興大業帶來阻礙,給改革開放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我們需要冷靜看待和面對挑戰,首先是繼續堅持走好自己的路。大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終歸要看對自身問題解決得如何。美國焦慮的根源也是內部問題,無論是在黨派紛爭上,還是在財富的分配上,乃至經濟的結構性問題,美國都進入困難的調整階段,這些年戰略透支帶來的內傷需要時間調養。美國試圖向外甩鍋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中國也有自己的困難和問題,也需要通過堅定不移地改革開放去克服。

同時,正如這個討論版所聚焦的,我們需要考慮如何化解外界的誤解和偏見,減少阻力和障礙。中美政治制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雙方的分歧和在大國關系上的結構性矛盾是必然存在的,想躲也躲不開。重要的是,如何使彼此的認識建立在客觀和理性的基礎上。我們需要改進自己的國際傳播,讓中國故事在美國和世界得到更充分的表達和傳播。

長期以來,在國際知識和資訊庫裡,源自中國大陸的資訊相對匱乏,更談不上系統性和完整性。例如,在英國大學圖書館的藏書中有不少關於中國的書籍,但多是民國時期和之前的出版物。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書架上擺放的雜志,多來自日本或者臺灣、香港。美國的媒體幾乎天天提到中國,但來自中國的聲音並不多。

外界關於中國的「資訊赤字」是存在的。而資訊的缺乏往往導致媒體和公眾依循舊的邏輯去推斷今日中國,政客也容易在不完整的資料基礎上構建關於中國的立場。如果我們對有些問題不能及時解釋和說明,如果出現關於中國的重大的指控得不到有效資訊的對沖,就可能積累成更大的問題。

「聯接中外、溝通世界」,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他指出,「在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做宣傳思想工作,一項重要任務是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

近年我國對外敘事的意識和方法都有了很大提升,硬件也不斷完善,取得越來越好的效果。同時,中國在不斷變化,世界也在不斷變化,中國與外界相互觀察的視角也在發生變化。中國要更多地參與世界事務,首先需要讓外界充分和準確地了解自己。

為此,我們需要讓自己的知識、資訊和政策能夠通達國際社會。例如,能不能有更多中國人寫的好書、好的視頻音頻資料被翻譯出來,向外部世界傳播?能不能在所有關心中國問題的討論版上有中國人去介紹情況?能不能在所有願意採訪中國人的媒體上有中國人去發表意見?能不能有一天,但凡是涉及到中國的事件和問題,第一個向國際社會提供一手資訊的是我們自己?

總之,我們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國際傳播的方式方法。在座有許多年輕人,你們有更好的知識基礎,有更加開闊的視野,同時,你們面對的是更大的國際舞臺,世界期待著你們的聲音。希望大家勇敢地面對挑戰,不斷學習和摸索,認真了解國家的历史和現實,吃透黨的方針政策,跟上形勢的發展變化,增強自身能力建設,成為中國新一代成功的傳播者。

© 2018,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