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橋「親密接觸」15年

  圖:一名男子手持自拍桿在自助通道過關\新華社

(美國商業新聞網) 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算起來,我與大橋「親密接觸」15年了。15年媒體工作足跡,見證大橋從無到有。從高處俯瞰伶仃洋,一條巨龍靜臥碧波,它將伶仃洋東西兩岸的城市群拉近到僅需半小時車程,此前車程長達4小時。

2003年8月29日,「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第一次會議在廣州召開。剛大學畢業不足兩個月的我,與一班港媒同行「圍上」三地政府代表「撲料」,從此這龐大工程便在我腦海打上深深烙印。

在隨後6年的採訪中,我也見證了「四大焦點」的博弈:大橋著陸點(「單Y」一橋連港珠澳與「雙Y」一橋連港深珠澳)、橋型線位(「北線」橋隧組合與「南線」全橋)、口岸糢式(「一地三檢」與「三地三檢」)、融資糢式。經過6年論證、84項專題研究,大橋從設想走向實操。

2009年12月15日,大橋正式動工,在全球首創「化繁為簡」的新糢式。從橋墩到橋塔,從鋼箱梁到隧道沉管,都由工廠大型預製,再通過大型施工裝備、浮吊及船舶,將預製件運到海上,搭拼積木般組裝成「鋼鐵巨龍」。

大橋擁有世界最長沉管隧道,每一節標準沉管重達7.6萬噸。採訪中,第15節沉管的故事令我印象最為深刻,該節沉管的安裝經历了3次出海,周期長達半年之久。曾經當沉管無法安裝需要回運時,很多施工人員都哭了。也許正因為历經「千錘百煉」,沉管安裝對接誤差控制在2厘米以內,堪稱世界最精準「深海之吻」。

历經9年建設,港珠澳大橋既成為一部濃縮的「中國交通騰飛史」、亦是一座「世界技術高標」。時空之尺的變化,帶給大灣區經濟版圖的影嚮,我們拭目以待! (記者 方俊明)

© 2018,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