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村BA、看斗牛与献唱:火热的贵州乡村生活融化了我

2023-08-10 21:00:00

利用暑假带孩子们四处走走看看,成为我多年的习惯。或许是我打小在农村出生与长大,有相对丰富的农村生产与生活经历与体验,和相对浓郁的乡村情结,抑或是我固执地认为在城里出生与成长的孩子存在天然的知识缺憾——对中国乡村知之甚少,甚至也是重大的知识缺陷,因为乡村素来是中国社会的本底,不了解中国乡村,不体察中国当下的乡村社会,很难说“全面发展”“发现中国”“认识中国”。

今年我们选择了云南与贵州两省部分乡村地区作为我们今年出行的目的地。我们相继去了滇西北的景迈山,近距离探访了以布朗族人口占主导的翁基寨和以傣族人口占多数的糯干寨,而后来到位于滇南的红河州,与壮美梯田及聪颖勤劳与质朴的哈尼族及彝族人口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亲密接触,最后转至当下中国乡村篮球运动的朝圣之所,位于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乡的“村BA”所在地。

选择最后一站,固然与我自己爱好篮球有关,也与我内心的一个疑问有关——“村BA”何以持续?能热多久?

与村BA选手比赛

8月3日中午,我们抵达了黔东南州的州府所在地凯里,当我们上了从州府开往台盘村的巴士时,公交车里14个人,居然有8人身着短袖加短裤的篮球服,运动装成为日常服饰,我感受到了篮球文化深深浸润于台盘人的骨子里。邻座好客的小妹提醒我,“大叔,你现在来得不是时候哟,前一阶段的总决赛已于上月底打完了,下次阶段的比赛要到10日才进行”,我嫣然一笑地回应,“没关系的,谢谢你”。

我心里很有底气,非盛况空前与万人空巷、非比赛日的平日的样子,才是我真正想要见识的东西。

我的出发点很简单,我不是过来看特定时期举行的各种表演与展演的,我想看村民们日常的样子,将篮球作为他们及她们日常生活方式的真实样子。

下午两点半,简单吃了酸汤牛肉粉,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台盘村BA篮球场,即众人眼里的“网红球场”。骄阳似火,体感温度不低于40度,一帮初中生和高中生正在打全场,他们告诉我,这是为晚上他们在隔壁村平水村球场打正式比赛进行的热身赛。下午两点,不是问题,40度高温,不是问题,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这帮孩子对篮球的纯粹与热爱。

三点半,来了三位从贵阳赶过来游玩的大学生,我当即提出与他们组队,和当地的小伙子们打一下半场,即四个“外村人”对阵四个本村人,三局下来(一局十个球),我们输得很惨烈,与我们年长无关,与我们身形相对高大无关,与我们在城里历练多年无关。道理至简,小伙子们从小就天天一起打球,相互间的配合实在太默契了。

四点,我们已筋疲力尽,气喘吁吁,但小伙子们似乎没有啥感觉,他们的体力之好,耐力之强,让我产生我们似乎不是一个人种的错觉。与一位即将念高三的小伙聊,他说他家在离这里两公里之外的村子,他们村里也有球场,也有人打,只是他需要来这里每天上午和同学一起做暑假作业,下午就和同学一起打球。他还提醒我们有斗牛比赛可以观赏,还说可以用摩托车载我们去一公里之外的斗牛场。

斗牛

四点二十分,我们抵达斗牛场,依然是骄阳似火,但依然抵挡不住目测超过5000人的观众。连绵500米的各种摊贩售卖着地道的当地美食,志愿者们提醒各类车主把车子停放有序,一丝不苟地维持交通秩序。观众看台里,有耄耋之年认真观赛的赤膊长者,有身着苗族服饰的婀娜少女,有叫卖老冰棍及糯米饭的小哥,有背着箩筐清理现场垃圾的小孩子,有操方言的幽默风趣时而引来看台种种骚动的解说员。

很显然,天气酷热,在当地人热爱观看斗牛比赛面前,相形见绌。

让我倍感吃惊的是,牵牛进场的与维持斗牛场秩序的几乎是纯一色的年轻人,这说明这帮牛仔们与牛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用时间积累起来的朝夕相处的感情。很难想象,一个与牛毫不认识的陌生人敢去斗牛场维持秩序,敢于处理在斗牛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其风险之大,不言而喻。

我的既有认知里,养牛更多是乡村老人的事,现在的年轻人还会与牛产生深厚感情吗?与旁边的中年大叔聊天得知,他们这里的青年人农闲时外出打工,但更多是近距离务工,农忙时回家种田,自家的耕牛,在他们的眼里,与自家的孩子无异,放牛,喂牛,悉心照看牛,是他们打小以来最重要的家务。

我屡屡看到每到比赛关键时刻看台上神色时而凝重时而憨笑的长者,从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传承”两个字,或“后继有人”四个字。他们应感觉欣慰有加,因为他们的后代没有忘本,没有被全部意义城市化或都市化,没有选择性遗弃他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持续九个小时的篮球赛

下午五点,已经进行了三个小时的斗牛比赛还在继续,邻座的阿姨告诉我不远的村子里正在上演篮球比赛,晚上还有晚会。步行十分钟,我们来到平水村,村际篮球比赛打得正酣。听旁边的人讲,比赛是从下午两点开始的,通常会持续到夜里十一点,甚至更晚。比赛是一场接着一场打,中间鲜有停歇。一问才知,有的村,居然有七八支队伍,有少年队、成人队、老年队、妇女组等不同组别,队员以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及部分村里的年轻人为主,解说员是年轻人,裁判是年轻人,观众则是全村人。

我还注意到,参赛队伍里还有一支志愿者队。

八点钟,天色渐暗,比赛队伍越来越厉害,比赛观赏性越来越强,观赛的人也越来越多,除了此前年轻人及孩子们观赛外,平水村及附近村庄吃毕晚饭的老人、妇女也纷至沓来。很显然,步行过来看篮球比赛,是他们茶余饭后最重要的消遣方式。

很显然,村里的篮球比赛很早就有,且一直是自发性活动,即村民自己组织,自己打。我深切感受到了这种“无组织”的巨大魅力,无序即有序。无外界干涉的活动,才不走样,才够纯粹,才能永续。

晚会舞台上,有身着民族服饰的老奶奶翩翩起舞,有穿着清凉的少女载歌载舞,有年轻小伙深情款款地演绎流行歌曲,好不热闹。耳朵感受的是美妙的音乐,心里紧张的是扣人心弦的篮球赛,抬头即可见皎洁的月亮和时而呼啸而过的高铁列车,鼻子闻到的是香气四溢的美食,好不热闹。

受现场气氛感染,我也献唱了一首周杰伦的《稻香》。

在这里,不分长与幼,不分民族,不分男女,不分本地人与外地人,不分技艺精湛与粗糙,只要你想,基本上都行。

我还注意到,这里的人,包括小孩子,年轻人,老年人,都不怎么喜欢看手机,玩游戏,用篮球、唱歌、跳舞来填充每天的生活,有效摆脱“手机控”,这无疑是乡村体育的最重要的时代性功效。

卖冰粉的老奶奶告诉我,“我们这里天天都这么热闹,天天有人打篮球,天天有人唱歌、跳舞,我天天在这里卖冰粉”。

这一定是这个夏天我听到的最美的一句话。

(作者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 2023,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