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條件作為談判籌碼合適嗎?

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談判似乎開始有一些進展了。中美兩國在上周的聯合聲明中表示,中國同意大幅增加購買美國的商品和服務,中美兩國同意繼續磋商可以令中國從美國進口更多能源和農業大宗商品的實際舉措,以便縮小美國對中國每年335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但是,兩國在結束貿易談判時發表的聯合聲明中,並沒有提到是否推遲或放棄對方大量的商品加征關稅計畫。

目前還無法斷定中美兩國的貿易談判,會不會到最後又出現怎樣的峰迴路轉。但是,至少事情已經開始有些眉目,美國財長也表示美國政府已經叫停了1500億美元的進口產品加征關稅的計畫,雙方的關稅貿易戰至少可以喊停一段時間。

回顧過去十年,美國對中國出口的限制,主要原因是美國貿易逆差過大。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以及對美貿易順差的擴大,美國在過去的十年對中國也採取了各種貿易壁壘,包括很早以前對中國的紡織服裝出口設置了反傾銷、反補貼等措施。而在十年後的今天,美國對中國的貿易保護則主要針對高科技行業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加征關稅以及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等舉措。

按照美國政府的指控,美國由於長期處於“貿易條件”不利,而必須採用貿易保護的關稅措施來自我保護。那麼何謂貿易條件?貿易條件(Terms-of-Trade)在理論上是指,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的比率。若一國的貿易條件惡化了(即進口價格增速大於出口價格增速),說白了就是該國需要用更多的出口收入,來換取外國進口商品。若貿易條件繼續惡化,一國的國際收支和財政將會出現雙赤字,所以不得不削減財政支出、削減預算來解救經常帳戶的平衡。

貿易條件若經常被用作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談判籌碼,有失妥當。以美國和中國為例,當貿易條件對美國有利的時候,美國將竭力要求平等公平貿易,敦促中國開放市場;當貿易條件對美國不利的時候,美國則可以要求實施貿易保護政策。為什麼會這樣呢?而實際上,過去數十年的貿易資料顯示,亞洲國家由於主要依賴資源出口拉動經濟,以及出口廉價商品到西方國家,因此許多貿易條件惡化主要發生在亞洲發展中國家。西方國家若發生貿易條件惡化,主要說明西方國家的生產力正逐步衰退。

長期而言,就算目前中國進口更多美國商品,中國貿易條件在長期內還是會優於美國。掌握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一直被中國政府視為掌握經濟安全命脈的囊中物。隨著一帶一路藍圖的不斷擴張,許多中國大宗商品的大型生產商,正聯合大型財團在全球市場進行佈局,與各地大宗商品的生產商簽訂了大量的長期供應合約,同時也投資和購買外國的大型碼頭作為倉儲基地。

因此,未來中國在大宗商品的比較優勢還是會更加突出,中國貿易條件還是會佔優勢。此外,近期美元開始回歸走強趨勢,這將降低美元的進口價格,又將會改善美國的貿易條件,屆時我們拭目再看特朗普會怎麼說吧。

© 2018,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