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文革後中國第一批大學生,也是最早躋身美國醫界並成為教授級臨床醫生的人。
他不僅在享譽全美的康奈爾大學醫學院任臨床神經學教授,在紐約曼哈頓他還擁有自己的門診中心,歐美政要、中東皇室、全球巨賈、文體明星都是他的患者。
生長在西湖之畔,名噪於美國上流,功成名就之際他選擇反哺祖國。
他就是美國華人醫師協會前會長、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孫宇政,一個連續十年被美國消費者協會評為「最佳醫生」的傳奇華人。
曼哈頓圈子裡的華人醫生
今年三八婦女節前夕,美國第一夫人梅拉尼婭正籌劃在這個節日當天邀請50名美國女性精英到白宮共進早午餐,這將是她第一次以女主人的身份獨自宴請賓客。而此時,梅拉尼婭的最高顧問斯蒂芬妮·溫斯頓卻躺在醫院的病床上,頸部的劇痛陣陣襲來,溫斯頓開始擔心第一夫人的這場宴請會不會被自己的神經痛搞砸了。
結果正像全球媒體曝光的那樣,整場宴會安排得當,梅拉尼婭言談有度,風致優雅。外人並不知道,溫斯頓是在病床上組織了那一天的活動。而幫她擺脫劇烈神經痛的人,正是孫宇政,美國人習慣尊稱他為Dr. Sun,一個在美國醫界闖蕩得風生水起的華裔醫生。
華人終成美國名醫
雖然出生不久就遭遇了新中國成立後那次嚴重的自然災害,但經過文革後的撥亂反正,孫宇政順利考入浙江醫科大學,成為響噹噹的77級大學生。畢業後,他又趕上了中國早期留學的東風,孫宇政抓住了進入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醫學院讀博的機會,開始了自己的留美生涯。
「當時美國醫學院的博士分為科學博士和醫學博士兩種,攻下後者更難,而作為外國人想進入美國醫界更是難上加難。」孫宇政說當時那種情勢反而激發了自己的挑戰心理。1990年,憑藉紮實的專業功底,孫宇政如願通過了美國醫生執照考試,成為最早一批可以在美從醫的中國人,面相溫潤的孫宇政毫不客氣地擊碎了當時美國人「中國人沒能力在這裏從醫」的想法。
此後孫宇政作為中國學生勤奮聰穎的作風便一發不可收:被納入全球最盛產諾獎得主的洛克菲勒大學做博士後,進入享譽全美的康奈爾大學神經科成為唯一的華裔住院醫生,走入哈佛大學麻省總院接受神經專科醫生培訓,返回康奈爾大學醫學院擔任教授級臨床醫生,在富甲全美的曼哈頓開辦自己的門診中心……如今,孫宇政已經成為蜚聲國際的神經科名醫,他的患者多是歐美政要、中東皇室、全球巨賈、文體明星等上層人群。
推進中美醫界交流 功成之後反哺祖國
孫宇政不僅學術醫術俱精,更秉承了中國人骨子裡的謙和溫良,這讓他在美國上流社會的朋友圈不斷擴大。「隨着高端人脈資源的不斷積累,我開始覺得自己有能力為國家做一些事了。」於是,孫宇政開始聯繫中美的醫學界和科學界,尋找合適項目,促成兩國合作。「中國的病種遠多於其他國家,而美國的醫療理念仍相對先進,我覺得這方面就是我們這些海外華人應該搭橋出力的地方。」
從2002年起,孫宇政開始在上海數家醫院與康奈爾大學醫學院之間搭建互派醫生的橋樑。赴美的中國醫生都會現場深入觀察美國醫生醫療工作的全過程,從中獲得最直接的從醫經驗。十多年來,雖然只有不到二十人接受了這種最頂級的互派學習,但這些中國醫生回國後幾乎都成了相應領域的領軍者,他們所影響的中國醫生已遠非十數可計。
最近三年,孫宇政又開始推動浙江大學和康奈爾大學開展住院醫生互派交流,推動協和醫院、浙大醫學院同美國醫院進行聯合臨床研究。孫宇政透露了這當中的一個細節,當自己向康奈爾大學提出接收中國醫生來培訓時,校方提出收費的要求。「我當時堅定地告訴他們,中國醫生是來學習,是共同做科研,這種學術活動不應該收費。」最後,這些項目均以免費的方式向中國醫生開放。
採訪中,孫宇政還向記者說起自己名字的由來,「我生於1959年,那一年我爸爸入了黨,媽媽入了團,所以他們認為這是『紅』,就取了個『政』字。也在那一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衞星上天,他們說這是『專』,於是就選了個『宇』字。」孫醫生笑着說自己的名字真是「又紅又專」。事實上,孫宇政奮鬥成長為美國社會名流,反過來再反哺祖國的傳奇經歷,不也正是新時代里一曲「又紅又專」的樂章么。
© 2017 – 2018,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