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零售業因電子商務衝擊 失業潮擴大

從街頭店面變化可看出零售業景氣榮枯,過去精品店雲集的紐約蘇活區現在愈來愈多空屋,這個時尚寶地現在不再是熱門的零售地點,但 5 英裏之外的布魯克林區,卻成為電子商務業者的倉庫集散地,而美國零售業正在發生的結構轉型,將引發新一波規模龐大的零售業失業潮。

其實電子商務業者對傳統零售業者的衝擊早就已經開始,但近期速度似乎加快,2010 年到 2014 年電子商務營收每年平均成長 300 億美元,過去 3 年年營收平均成長 400 億美元。經濟學家認為,電子商務的衝擊就如都卜勒效應,改變來得太快且正在加速。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分析指出,零售業的轉型正在吞食郊區購物中心,讓許多歷史悠久的品牌破産,將引發隨之而來的零售業失業潮。報導指出,自去年 10 月以來,已經有 8.9 萬名零售業員工失業,比美國煤礦産業的就業人數還多。

如果數量龐大的低薪零售業員工脫離經濟軌道,如同過去數十年製造業勞工一樣的下場,恐引發意想不到的社會與政治動盪,全美國從事零售業工作的勞工比例為十分之一。

由於美國消費者信心強勁,失業率低,因此目前零售業的遭遇並不是正常的商業周期低谷,而是結構轉型,簡而言之,傳統零售業可能永遠不會復甦。

現代零售業與二戰后的百貨公司輝煌時期差異愈來愈大,由於二戰之后新建高速公路往返郊區,最終誕生了大型、便利、無懼氣候變化以及很多停車位的購物中心孕育了消費主義,漸漸購物中心儼然一個室內城市。

現在這些購物中心很多都空無一人,龐大的空間只好轉型為室內娛樂場所或社區大學。不過,仍然有很多投資者並不放棄線上零售和傳統商店共存,甚至共同發展的希望。零售商希望透過傳統店面提供流行展示和頂級服務,吸引顧客離開螢幕,Amazon 實體店實驗或許證明傳統店面仍然有一席之地。

零售業員工也知道這波不景氣與以往不同,不安感大增。報導指出,經濟衰退之后,零售招聘是經濟復甦的主要動力,但現在經濟較強,理性上應該把零售業勞工推向更高薪的就業機會,提供更多創造財富的機會。

這是創造性破壞的最佳案例,穆迪經濟學家認為經濟部分無競爭力的區域正在縮小,雖然零售業勞工受衝擊最大,但這也是成長與財富創造的機會。不過其他經濟學家並不樂觀,因為電子商務業者的倉庫自動化很高,只需要少數技術勞工,不是會賣牛仔褲就可以。

報導認為,市場變化本身似乎是合理的,但失業的人將無處可去,結構轉型過程並沒有經濟學家想的那麼樂觀。

© 2017,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