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志剛)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快將上馬。特區政府發展局計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205億元,在東涌新市鎮東面填海130公頃,額外提供逾4萬個單位,其中60%為公屋單位。若撥款申請如期獲批,工程可在年底開展,預計最快在2023年底完工,讓首批居民盡快入住。
根據特區政府提交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的文件顯示,當局計劃在東涌東海床填海造出130公頃土地,包括建設長約4.9公里的海堤、470米雨水暗渠,及在東涌58區提供其他基建設施,包括一條長約270米的道路,預計東涌東擴展後將額外提供4.08萬個住宅單位,包括2.57萬伙公營房屋及1.51萬伙私樓,容納近11.9萬個新增人口,及提供4萬個新增就業職位。
預計2023年底首批人口入住
整項前期工程涉款205億元,其中60%用作填海,10%為應急費。發展局預料年中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並於5月下旬或6月初就擬議工程進行招標,如一切順利,工程可望在年底展開,預計2023年底完工,首批人口可在同年遷入。連同東涌西土地平整工程,整個東涌市鎮擴展料可提供4.94萬個單位,額外容納約14.44萬人口。
採新填海方式減少影響水質
發展局發言人昨日表示,當局建議在擬建的海堤建造岩石生態海岸線的岸邊位置,放置生態混凝土塊與蠔籃吸引微生物,藉以增加生物多樣性和改善水質;又會設立紅樹林生態海岸線,在岸邊放置海堤磚塊,保護紅樹林免受海浪衝擊。
文件提到,發展局將以非疏浚方式,即深層水泥拌合法進行填海工程,並會在填土區使用隔泥網,減少對水質的不良影響。工程產生的106.6萬公噸建築廢物,約99%會運到公眾填料接受設施,以供日後再用,餘下約6,000公噸則會運往堆填區棄置。
屢次爆出「飄移」問題的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同樣使用非疏浚方法建造。發展局發言人表示,兩項工程的設計不同,當局在該區最少進行3次土地勘察,發現海床土質較鬆軟,不適合採用碎石樁,故改以「深層水泥拌合法」填海,混凝土與海泥產生化學作用後,可強化海泥以鞏固海床。
發言人強調,「深層水泥拌合法」於上世紀70年代發明,日本、北歐等國常用,是成熟、可靠的技術,與港珠澳大橋人工島以碎石樁方式興建不同,當局亦已在大蠔灣和小蠔灣等地試行,如填海效果有出入,會在設計上作出調整。
發言人續說,東涌東將來會有遊艇停泊處,方便遊艇上落客,並會在岸邊規劃飲食設施,在平衡環境等因素後,已縮減泊位規模至95個。
© 2017,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