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閣麟街一幅長約32米的青磚牆遺址,被指是香港僅存的「背靠背」唐樓,市區重建局昨日提出新保育方案,擬原址保留兩個地段、長約20米的磚石構件,其餘三個地段的磚石構件則改建成一條行人通道,及面積約600平方呎至700平方呎的博物館,讓市民了解百年前華人的生活面貌。中西區關注組認同原址保育,但認為局方擬將中間地段(閣麟街29號)變成行人通道,是犧牲了遺跡最特別的部分,因該處的牆身最為完整,更保留昔日建築特色的樑托。
該青磚牆遺址位於市建局H18重建範圍內,共有5個地段,位於中環閣麟街與吉士笠街之間,早前有團體根據其沒有後巷的建築面貌,估計起碼有過百年歷史。
市建局執行董事馬昭智表示,推出新計劃是回應社會保育聲音,僅保留近威靈頓街兩個地段(閣麟街25號及27號)的磚石構件,其餘三個地段的磚石構件由於有混凝土覆蓋,故只會保留較完整的磚石作日後重置。他指市建局已完成現場抽取土壤樣本及分析,根據獨立土力結構工程師意見,安全系數與去年分析相近,仍低於安全系數,不過仍有待全面檢測。
市建局:保留構件加建護土牆
市建局規劃及設計總經理區俊豪表示,原址保留的20米的磚石構件,需在其周圍建造新護土牆,視乎情況保留原有泥土或換過新的泥土,再於其上種植被,猶如大花盆。他又指在中間地段改建為行人通道,讓市民走入去時,感受昔日華人居住的面積。他強調原址保育方案最終是否可行,取決於磚石構件的穩定及安全程度,亦需獲規劃署批准修復建議。
區俊豪表示,市建局會再向地政總署申請抽取磚石樣本以進一步詳細研究,及邀請磚石專家參與研究,預計最快半年內完成結構及技術可行的研究報告,預計原址保留計劃會大幅增加項目成本。
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表示,市建局的保育方案只保留兩個地段,但犧牲閣麟街29號來興建行人通道。她指該處的牆身在五個地段之中最高,加上有青磚樑托,有助讓市民了解19世紀的建築物條例,希望市建局考慮將此段納入保育範圍,不要改為行人通道,但她認同要視乎磚石構件是否穩固,希望市建局之後會公開專家所抽取的泥土及磚石等數據。
© 2017,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