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用「洄游」來形容近年來方興未艾的「海歸」潮,「走,回中國去!」的聲音此起彼伏。10年前,中國每送出3人留學,迎回一人。現在,八成人選擇回來。調查顯示,81%的留學歸國人員認為,國內創業機會比國外「更好,甚至好得多」,回到國內「做成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新華社
在回國創業這件人生大事上,加拿大「海歸」張極說:「我僅用3分鐘就拍板決定了!」
實現理想 砸外國「鐵飯碗」
2009年,張極攜世界領先的「帶有活動定位裝置的心臟瓣膜植入系統」技術回國做了一場30分鐘的演示,國內企業家3小時後作出了投資1,000萬的決定。當地政府大力支持,相關部門一路綠燈……所有這些,最終成就了高效的「3分鐘」。
當然,回國並不意味着一馬平川,機遇與風險總是相伴相生。投身國內醫療器械產學研後,張極很難按時更新國外行醫執照,這意味着他丟掉了令全家衣食無憂的「鐵飯碗」。
在國內,張極的月薪只相當於他在國外做醫生5天掙到的錢。有朋友說他「太傻」、「簡直無法理解」,但他並不這麼想。「我砸了『鐵飯碗』,但得到了回國創業、實現理想的大好機會。」張極看好自己的新技術投入量產和臨床的市場價值,「未來的收益無可限量」。
回國發展 事業更上一層樓
與張極的毅然相比,李沛祥的回國經過一番心理掙扎。20多年的打拚,他已在加拿大生物材料研發領域開創一片天地,其創辦的ABM公司被加拿大外交部推薦為溫哥華地區5個最具潛力的公司之一。
2012年年底,抱着試試看的心態,李沛祥參加了南京「321」人才計劃招聘,被成功選中。當地政府第一時間把補助打到賬戶上,當地招商引資的官員和投資者有着專業和完備的知識儲備,這些令他深受觸動。
邁出第一步,他便一發不可收拾。繼南京之後,李沛祥又在鎮江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希望5年之內,銷售額可以破億,實現上市!」他雄心勃勃。
90後青年:學成歸國 理所當然
「下個月可以回家了……」德國蒂賓根大學生態學研究生曹左男滿心歡喜地走出導師的辦公室。他的畢業設計方案「關於中國青藏高原土壤養分的實驗方法研究」剛剛獲得導師認可,即將回國實地選取、收集相關土樣。
這位「90後」小伙子出生在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是家中獨子,在青海西寧度過了人生最初的18年。在德國求學的日子裡,家鄉那片雄渾壯美的高原始終讓他魂牽夢縈。
曹左男就讀的生態學是德國科學家黑克爾在19世紀提出的概念。在中國農業大學讀書時他就暗下決心,要去德國追根溯源。在他看來,學成歸國、立志環保是理所當然。
「人,總得感恩!剛上大學時,我就在想將來能做些什麼,回饋父母和家鄉父老,還有養育我的那片土地。」
沿着中國走向強盛的歷史走廊,透過新世紀以來的最大「海歸」潮,人們看到的是這個共同家園的蓬勃生機,是這個夢想舞台的廣闊無垠,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在全球的標杆引領效應。
© 2017,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