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洪荒秘境 揭靈巫國興衰

先秦古籍《山海經》記載着一個由巫師管理的古國「巫咸國」,雖然其所處年代眾說紛紜,但是經當代一些歷史文化專家考證,「巫咸國」舊址在重慶巫溪縣寧廠古鎮。因為天然鹽泉的存在,此地曾如《山海經》描述般,民眾不耕作不紡織卻衣食有餘,巫溪也被認為是中國巫文化的發源地。以巫咸(商代巫師)為首的十大靈巫,在這裡創建了包含巫醫、巫藥、巫歌、巫舞、占星術、占卜術等在內的巫文化。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張蕊、孟冰 重慶報道

從巫溪縣城出發,沿長江支流大寧河溯流而上,半小時左右就抵達巫溪寧廠古鎮。一眼天然鹽鹵泉「白鹿鹽泉」自鎮北寶源山洞流出,騰起若有若無的水汽,感之微溫、嚐之苦鹹,這就是「巫咸國」的秘鑰。

豐富資源招強鄰垂涎

「巫咸國」的興衰與鹽緊密相關。兩億多年前,寧廠古鎮是一片汪洋大海,滄海桑田的地質演變,隆起了群峰,留下了鹽源。遠古時期,這裡是巫咸國的國都,人們發現了鹽泉,並開始用煮沸蒸發方式提取鹽的結晶。公元前16世紀,巴人已於三峽地區頻繁活動,除了純粹的販賣鹽巴外,他們還用鹽將捕撈的魚醃製晾乾後,運出三峽到周邊國家換取糧食–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魚鹽之利」給當地民眾帶來了不耕作卻有衣食的安逸生活。

然而,豐富的魚鹽資源,讓強鄰垂涎不已,東邊的楚國、北邊的秦國,都看上了巴國這塊寶地,巴國被滅國,鹽巴一詞卻流傳至今。

寧廠千鍋煮鹽晝夜不息

明清時期,寧廠的製鹽業達到頂峰,全國十大鹽都有寧廠的一席之地。清朝乾隆年間,寧廠有1,081口大鍋在火灶上日夜不停地煮鹽,這小小的鎮上住了2萬餘人,熬製鹽鹵的鍋晝夜不息,運鹽的船舶佔滿河道,有着「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的繁華。

如今,鹽泉依然汩汩,與它相生相伴的巫鹽文化卻正在消失。上世紀90年代,因手工製鹽法產量低成本高,寧廠鹽廠被迫停業,寧廠自此頹勢難挽,人口流出,到現在僅有幾十個老人仍守着不願搬離。寧場古鎮全長3.5千米,房屋大多破舊無人居住,道路、石階兩側雜草叢生,只剩斷壁殘垣,許多古蹟甚至被周圍居民開墾出來種上蔬菜。

祭神文化至今可見

巴人信巫鬼,重禮祀,「魚國巴庸路,夜鼓祭神多」,「鑽龜得雨卦,上山燒臥木」,「照潭出老蛟,爆竹驚山鬼」,這些唐宋詩人描寫三峽地區的祀神情景,至今在巫溪及周邊城市的民俗活動中還可見到。

距離巫溪縣城47公里的金桂村,每年仍沿襲巫文化表演。春節祭祖之後,金桂村村民便會聚在一起表演祖傳的巫文化絕活。巫文化傳承人李相輝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表演者。他說,每年他都會在村民面前表演掏湯捧火、踩刀噴焰等。其中最困難的是踩刀噴焰,自己要光着腳在鋒利的刀刃上行走和口噴火焰,雖然危險但是開心。

巫溪縣文化委負責人介紹,原始社會早期,人類對宇宙間物質運動的規律、自然現象等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就認為冥冥中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世界,神鬼的概念由此產生。在如今流傳下來的各項「巫舞」中,「跳端公」成為一大經典。

「跳端公」長達七天七夜

「跳端公」是一種祭祀儀式,主要內容是祭祀壇神,祈求保佑屋主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人丁安吉。古時候,多數壇神供奉在屋主家宅院的堂屋裡,慶壇的時間有的是一天一夜,有的是三天三夜,個別長的達七天七夜。

具體流程為,巫師到達屋主家之後,掛綵門、掛神像,佈置壇場;隨後置辦香蠟錢紙等用品,書寫牒文、官誥、畫符錄、製神槍、神旗。儀式開始後,巫師執法器、牛角、九宮八卦、七星劍和占卜用的卦,步至神桌前,有節奏地唱道:「雷令一聲請動天神,雷令二聲驚動地神,雷令三聲祖師打馬,速將來臨。」然後巫師走到井邊去祭水、請水,通過占卜合同三卦、灑水壓穢、持符唸咒、挽訣等巫術動作正式進行開壇。 「『跳端公』套數很多也很講究,如今傳人越來越少,大部分人僅僅是看個熱鬧而已。」李相輝說。

© 2017,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