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 个有意思的人
●
一个做诗集装帧出道的设计师,
和你我聊聊职业生涯和文字设计。
●
10 月 19 日,为期一周的小红书设计周在西岸美术馆正式闭幕。这也是小红书设计周首次离开街区,在美术馆里办展。展览大致分为两个板块:向大众征集作品、由评委策展的小红书 InAward 设计大赛成果展“日常开放”(Daily Open),以及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设计系 30 周年回顾展“形态的诗学”。
● 小红书设计周由小红书产品设计部于 2021 年发起,迄今已经举办了 4 年,它的核心理念是让更多人接触到好设计。本届小红书设计周在西岸美术馆举办,活用了中庭、走道、平台等空间,让观众产生“边走边逛”的体验。图片提供 | 小红书设计周
活动期间,未来预想图采访了日本平面设计师佐佐木俊。他是小红书设计周 InAward 设计大赛的评委之一,主要负责平面设计版块。在小红书设计周论坛环节中,他还给大家唱了一段 rap——据说,他业余还是嘻哈音乐团体 TOKYO HEALTH CLUB 的 rapper。
这是佐佐木俊第二次来中国。此前,他曾担任设计杂志《Design 360°》举办的设计大赛 Graduate 360° 100 的评委。如果你关注平面设计,或许还会对他做过的一系列小车图形有点印象。
而在日本,佐佐木俊最为人所知的是他为诗人、小说家最果夕日(最果タヒ)设计的书籍装帧封面。自 2014 年起至今,他长期担任最果夕日的书籍和广告设计师。这个案子也是他设计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 佐佐木俊为最果夕日设计的部分出版作品封面。图片来源 | tumblr@SHUN SASAKI / GRAPHIC DESIGN
2010 年,佐佐木俊毕业于日本知名艺术院校多摩美术大学的平面设计专业。他自述从小喜欢画画,但是在上大学前并不憧憬设计。“只是因为非常浅层、表面的‘好像挺酷’的欲望驱使我报考的。“他考了三次才被多摩美术大学录取,受老师引导,逐步对设计产生兴趣。
求职时,他尝试申请了电通、博报堂等知名广告公司,但都被拒绝,之后,他加入了一家 100 人左右的广告制作公司 ADBRAIN。而在这类公司里工作,通常意味着他不太会有机会做那些带有个性的“作品”、接触大品牌的大企划,难以积累名气。
佐佐木俊把“到知名企业上班”这条路比作“主流”,而由于没能走上这条路,他年轻时心里多少有点不服气。“我身边其实有很多比我优秀的同学,毕业后他们很早就(以自己的名字)开始活跃了。而我当时还没有到能‘以自己的名字去接案子’的状态——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环境上,我都还不成熟。不过我始终有个念头:‘手不能停下来。’”他回忆说。
于是,他用业余制作平面设计实验图发到网上,收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评论,但始终没有日本人留言。直到 2014 年,一名出版社编辑联系他,说诗人最果夕日指定要让佐佐木俊来做新书的封面设计。最果夕日在网络上看到了佐佐木俊的作品,成为了第一个给他留言、委托他工作的日本人。见面时,最果夕日希望他“创作你认为好的作品”。
● 最果夕日《诗的加速/诗的停止》在埼玉国际艺术祭 2020 期间于城市中展出,诗句被印刷在了街道上。平面设计 | 佐佐木俊、中西洋子(AYOND),图片来源 | tumblr@SHUN SASAKI / GRAPHIC DESIGN
● 2020 年 12 月,涩谷 PARCO 百货举办“最果夕日展”。海报由佐佐木俊设计。图上那些变化的圆圈象征“诗歌的细胞”。图片来源 | tumblr@SHUN SASAKI / GRAPHIC DESIGN
尽管还未从公司离职,时间有限,佐佐木俊也从未做过书籍设计,但他仍然决定接下委托。诗集《虽然会死去,但我们依然……》出版后,开始在日本各大书店销售,销量远远超出预期,成为了热门话题作,自此,佐佐木俊这个名字在日本平面设计界崭露头角。2016 年,他成立了平面设计事务所 AYOND,2020 年还拿下了日本平面设计协会(JAGDA)颁发的新人奖。
如果观察一些佐佐木俊的设计作品,会发现他在设计时会大量运用色块和留白,并通过改变字的形状,在细节上打破秩序,构成了独特的视觉风格。因为经常需要制作书籍、专辑和海报的封面,他的设计常常要直面文字,以文字为设计主体,同时兼顾信息传达和装饰两种属性。
“我觉得,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或者说对于当下这个时代来说,最应该被认真对待的东西,大概就是‘文字’。”他告诉未来预想图。
● 佐佐木俊在小红书设计周展出个人作品。图片提供 | 小红书设计周
在日本设计教育的传统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图案文字”。不同于强调功能性与可读性的字体设计(Type Design),“图案文字”将文字视为一种图形元素,夸张处理文字笔画,甚至与植物、器物等图案融合,使文字兼具信息传递功能与装饰性。这种设计思路被视为日本近现代美术教育中连接书法、工艺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关键一环。
这次让我们借着小红书设计周,和他聊了聊职业生涯和各种设计实践。
未来预想图
×
佐佐木俊(Sasaki Shun)
平面设计师
D = 未来预想图(Dream Labo)
S = 佐佐木俊(Sasaki Shun)
D:2010 年大学毕业后,你在广告公司工作了大约 6 年,2016 年独立。当时为什么会进广告公司?这 6 年的工作经历,对你的设计理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S:我大学毕业后进入的第一家公司,是一家专门做广告的公司。员工大概有接近两百人吧,在日本的广告制作公司里算是规模比较大的那种。
我那时候也挺自以为是的,带着“我要做出很棒的设计”那种心气进去的,但实际上,我的技能——包括设计能力、技术层面那些——完全跟不上、配不上那股劲儿。当时公司里有很多比我设计更好的人。像是 Illustrator、Photoshop 的操作技术,他们都比我厉害得多。于是我就一边工作,一边向那些前辈学习。
广告业的节奏非常快,工作速度要求很高,我也在那种环境下被训练得能又快又准确地完成任务,比如怎么裁纸、怎么画线,这些看似基础的小事,都是我在那里被前辈们一点点教出来的。也正因为那段经历,现在回想起来,那前三年打下的基础真的很宝贵,它让我掌握了工作的速度感、执行力,还有一些像是“名片该怎么递”这样看似细微但很重要的职业礼仪。
之后的三年,我去了另一家更小的公司 Grits Design(グリーツデザイン),大概只有四五个人。选择这家公司是因为我在大学毕业时就立下目标——要在三十岁之前独立,所以我把 6 年的职场规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在大公司打基础;后三年去小公司学习“如何独立运作小规模项目”。在那里,我学习了如何在小公司里推动项目,也观察上司们是如何应对客户、管理工作的。可以说,那三年我就是边干边学,靠“偷师”不断吸收经验。总体来说,这 6 年就是我从零到积累经验、逐渐准备独立的一段过程。
D:我们注意到你有很多以文字为核心的设计,你也会特别小心地处理文字。有人说更像“图案文字”,也有人认为是“字形设计”。你自己觉得更接近哪一种?你是抱着什么心态去设计文字的?
S:我觉得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或者说对于当下这个时代来说,最应该被认真对待的东西,大概就是“文字”。该怎么描述呢……插画有插画师,摄影有摄影师。那么设计师这个职业究竟是在做什么、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我认为,那就是文字。
所谓“文字”,不仅仅是字体本身,而是包括文字的布局、在画面上如何被摆放,以及如何通过它们在画面中建立关系、构成叙事。我认为设计师的工作正是要在这些“文字与文字之间的关系”中创造意义。
从这个角度讲,我的工作更接近“在文字中思考”,与其说是“把文字当作图案”,不如说是通过文字去构建视觉的语言与故事。所以,不必特意区分“图案文字”或“字形设计”,不如说我是在用“文字”这一媒介本身,去探索设计的可能性。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2023 年,佐佐木俊负责耐克 Air Jordan 38 Rui 宣传活动的平面设计。这双鞋为耐克与篮球运动员八村塁的联名款。图片来源 | ins@nuhsikasas
● 2024 年,佐佐木俊为作家西村亨设计的书籍装帧封面。图片来源 | ins@nuhsikasa
D:很多设计师其实会对“处理文字”这件事有点抗拒。你在做这类设计时,有觉得困难吗?相反,有什么地方是你觉得特别有趣的?
S:我反而觉得,这其实是设计里最有趣的部分。要是对“文字”这一部分不去较真、不去钻研,那设计师好像也没什么别的能做的了。
对我来说,正是这种“在文字上花功夫”的过程,让设计变得有意思。而且,从实践角度看,如果自己能亲手做出文字,那其实非常自由——不用依赖别人下单或委托,不花钱,只要自己动手、速度快,就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所以我常常觉得,让画面迅速变得更好的、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让文字本身变得有魅力。设计中最高效的方式,往往不是去堆砌复杂的图像,而是如何通过文字,让画面有节奏、有表情、有故事。对我来说,这种“用文字去让画面焕然一新”的过程,就是最令人着迷、也是最有成就感的地方。
D:你获得日本平面设计协会(JAGDA)新人奖时,有一张海报中间放着一大片橙色色块,文字则围绕边缘排列。从一般的设计规律来看,这种构图方式挺特别的。能谈谈当时是怎么想到那样去设计的吗?
S:那张作品的起点,其实是从展览的标题——“设计的(栖)身之所”出发,我顺着那个主题去思考,才逐渐形成了那种构图。设计的形态是从标题的概念中自然延伸出来的。
另外,还有一点是关于可变性(変化する性格)。我平时的作品大多强调“画面单张的力量”——也就是追求一幅图像本身的强度、视觉冲击力,但这张海报的制作逻辑恰好与以往相反,它更强调“扩展性”“可变性”“动态变化”等特质。
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因为以前几乎没做过这种会随比例、环境、运动而改变的设计,所以这张作品在我整个创作经历中,是非常特别的。它既有动感,也能在不同比例下保持成立,而且透过“运动”和“变化”去表达主题,这对我来说非常新鲜。可以说,那次的设计让我突破了自己以往的框架,也是我至今仍然觉得很有代表性、意义重大的作品之一。
S:嗯,有的。比如我这次在上海展出过的 Cody Lee 乐队的巡演海报,我自己就挺喜欢那张作品的。当然,别人怎么看我不太清楚,但对我来说,那张海报的文字部分做得非常好。我觉得那次的设计在造型上实现了一种很有趣的平衡。它有“形”的趣味,还保持了整体的结构感,在我看来,那是我少数能真正觉得“啊,这次做得不错”“形状非常有意思”的作品之一。文字设计上,我觉得在“文字的造型性”和“画面整体的节奏”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这是我在自己的作品里最满意、也最有成就感的部分。
● 2023 年 9 月,乐队 Cody Lee的日本巡演“生活将会继续”(せいかつはつづく TOUR)的海报。佐佐木俊将“生活”这两个字作为设计主体。图片来源 | X@C_D_Y_L
D:你的作品中,配色与几何形状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视觉语言是如何形成的?
S:嗯,这个要看是什么作品,但基本上关于“颜色”,我的做法是——先确定一组对比色。比如红与蓝这样的组合,我通常会先选出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以此为画面的基础,接着根据想营造的氛围去调整饱和度。如果想让整体显得平静,就会把色彩的饱和度降一点;反之,如果想营造更鲜明、有活力的印象,就会把饱和度设得更高一些。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配色方式其实相当理性、逻辑性很强。仔细看我过去的作品,会发现其中很多都采用了互补色或对比色的结构。与其用同色系去统一画面,我更倾向于通过反差让画面“立起来”。也许正是这种方式,慢慢形成了别人眼中所谓“佐佐木式的色感”。不过对我来说,这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身体上的感受——如果画面中缺少这种对比和平衡,就会让我觉得有哪里不太舒服。
所以,不仅是颜色,包括文字与形状的配置也是如此。我在心里早已形成了一套让画面成立的规则。当然,有时我也会打破这些规则,但那必须有明确的理由。我的设计语言是在不断建立与打破这些自我规则的过程中形成的。
●佐佐木俊设计的 2021 年日本 NHK 第 72 回红白歌合战 logo,采用了从红到蓝的过渡渐变色。图片来源 | AYOND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佐佐木俊的社交媒体头像挂着一辆他自己设计的蓝色小车。2020 年,他曾在代官山茑屋书店销售一系列小车元素的印刷作品,包括海报、Zine 和明信片。他说,学生时代没考驾照,导致至今不会开车,但在设计的世界里可以当个“PAPER DRIVER”(纸上司机),于是就有了这个企划。图片来源 | tumblr@SHUN SASAKI / GRAPHIC DESIGN
D:你也用中文汉字做过一些平面设计。与日语相比,你觉得其中有哪些不同或困难之处?
S:“看不懂”就是最大的难点。读不懂的时候,设计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虽然中文我多少还能凭感觉猜到一些意思,但如果完全不了解内容,就没法判断哪一部分的文字代表什么含义,而“意义与位置的对应关系”其实正是排版设计(Typography)中最关键的部分。比如,哪一个词要放大?哪一个字该用什么颜色?这些都取决于它所承载的语义。而如果无法准确理解这些语义,就无法在画面上建立那种意义与视觉的平衡关系。使用中文设计时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当语言无法被完全理解时,就很难控制文字与构图之间的逻辑。这种状态是既有挑战又有点挫折感的。
D:这次你在小红书设计周 InAward 设计大赛的平面设计版块担任评委,你会特别注重哪些标准?在这次入选的作品中,好像有不少是以文字为主的设计。
S:我觉得关键在于有没有“挑战性”或“提案性”。比起单纯漂亮、帅气的作品,我更容易被那些带有某种提案意识的设计吸引,它向人们提出一种新的看法:“这样的设计也可以存在吧?”——如果作品能在设计中提出这种新的可能性,让人感叹“原来还有这种做法”,正是最让我觉得有魅力的。
其实我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评价或选择文字设计方向的作品。只是,如果文字在画面中的处理不够好,可能我就不会选。我很在意的是,文字是否在画面中真正“活着”,也就是说,它是否具备某种生命力、是否能在画面中发挥力量。我平时在看作品时,不论是不是评审,都会自然地关注这一点。
● 成都品牌、视觉与产品设计机构 ZeeDo 为 2025 年郑州群像诗歌生活节设计了活动视觉。你可以看到,这几张海报上,设计师将人影融入了文字设计。图片提供 | 小红书设计周
D:那有没有哪件作品的文字设计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S:是啊,真的看到实物之后,感觉完全不一样。比如那个像肥皂质感的小书作品(《肥皂书》),实际看到时能感受到那种触感、重量感,这些都是在照片里体会不到的,我觉得非常好,很有质感。
还有那个骰子形状的作品(《Dice-16》),实际拿在手里观察时,才明白它是那样构成的,觉得挺有意思的。当时也在想,“这个最终到底是怎么使用的呢?”但思考过程本身也很有趣。
评审最初是通过图片进行的,所以在现场第一次看到那些作品实体排列在一起时,能明显感受到设计者真的做了很多尝试、思考了很多可能性,让我非常有好感,也觉得真是很棒的作品。
● 《肥皂书 sOap boOk》是一个口袋书创作项目,由平面设计从业者白子华(Wyatt Bai)设计,使用了 Riso 印刷与 3D 打印的工艺。设计师重新构造了肥皂的意象,将书比作个人“肥皂剧”,记录日常观察与灵感碎片,设计周展出作品为儿童节特辑。图片提供 | 小红书设计周
● 2025 年 abC 在杭州天目里举办了 Open M Art Fair,设计品牌“倒立公园”用一种拟物的形式为这场活动制作了共创“海报”——小草和小草上的文字信息由 3D 打印而成,具有柔韧性;每一棵小草会附带一个模仿天目里布局的底座,可以当成摆件。图片提供 | 小红书设计周
● Dice-16 由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内容谱系班的小组成员张智玲、孙铱秋、邓旻昱三人设计。佐佐木俊认为他们的创意“创造一种全新的骰子”非常出色。图片提供 | 小红书设计周
识别下图二维码,
即可购买《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10月刊
© 2025, biznew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