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洋洋
编辑:王杰夫
Key Points
高德发布餐饮排行榜,综合了用户的打车行为来评分;
高德的高调标志着阿里决心入局到店业务;
到家业务是一种物流生意,贡献规模,到店业务是一种广告生意,贡献利润;
对美团来说,到店业务才是生死战,刚打完抖音又来了阿里;
除了高德进入到店业务外,淘宝闪购也打算入局,目前在阿里内还没有明确主导者;
无论是高德还是闪购,都瞄上了低线市场,也都用上了杀手锏补贴。
9月10日,高德地图发布「高德扫街榜」,打算与大众点评的必吃榜和美团的必点榜等本地生活平台的餐饮排行榜竞争。
高德CEO郭宁在发布会上称,这份榜单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全球首个主要基于「用户行为数据」产生的榜单,即用户会通过真实打车行为到达、多次前往,以及跨区专程前往的门店会获得更高评分,用户评价也会对评分结果产生影响,但是否给予高权重,平台算法会综合用户真实行为、并结合用户的芝麻信用进一步判断。
「用脚投票」是高德榜单的主打特色。
「高德扫街榜」产品经理李刚称,这份榜单底层与高德地图不久前发布的Agent「小高老师」使用的是同一个AI模型。「高德扫街榜」发布的同一天,美团大众点评宣布「重启」品质外卖服务,也将通过一个自研大模型,进一步剔除非真实点评数据,以「AI+真实高分」为用户提供决策依据。
这次发布会举办前一天,市场传闻称高德还将重启口碑、上线团购业务。但9月10日的发布会上,高德完全没有提及团购。实际上,口碑的到店业务在2023年3月合并到高德后,也未曾被关闭。
不过,高德高调加入新一轮本地生活大战,是阿里巴巴在到店业务上正式开始投入的一个信号,也意味着新一轮本地生活大战进入新阶段——从外卖的到家战争,进化到团购等到店之战。
外卖只是备战,到店才是真正的战争
拆解美团的营收和利润结构可以发现,本地生活这门双边市场生意的利润核心不在到家,而在到店。
在美团的营收结构中,外卖业务长年贡献6成左右的营收,到店业务贡献2成左右。但在利润结构上,这个比例会反转过来,到店业务成为利润大头,外卖业务贡献的营业利润长年不到到店业务的一半。以2021年为例,当年美团到店业务营收325.3亿元,利润141亿元。反观以外卖为主的到家业务,营收963亿元,接近到店营收的3倍,但只获得61.7亿元的利润,不到到店业务的1/2。2022年第一季度,美团最后一次单独披露到店及酒旅业务的业绩,其经营利润率高达45.6%。同期收入占比超过50%的外卖业务,利润率仅有6.4%。
到店和到家虽然共享线下商家和用户这个双边市场,两者的生意本质完全不同:到家说到底是一种物流生意,有艰难的履约环节和成本,而到店本质上是一种广告生意。
在与阿里巴巴的本地生活大战重新开搭之前,美团遭遇的自公司成立以来的最大危机就是与「广告公司」抖音的到店之战。2020年12月,借着疫情期间用户大多只能在家刷手机的契机,抖音成立「本地直营业务中心」,进入到店服务领域。按照多家券商测算,2023年美团到店业务GMV约为6500亿元,同一年抖音的本地生活GMV达到2000亿元,已经拿下美团到店市场30%的份额。2024年1月,美团股价也从2021年2月的历史最高点460港元大幅下跌至68港元,跌破发行价。
美团与抖音的本地生活之战最终在去年下半年以抖音发现难以构建到店与到家的业务闭环,以及字节跳动整体转向投入大模型告终。这场战斗给外界留下了外卖业务「确实是本地生活护城河」的印象,但今年4月以来,由蒋凡领导的阿里电商事业群以「闪购」名义再次开启的外卖之战表明,护城河可能并不存在。
经过5月初以来的4个月的竞争,饿了么在到家业务上的订单量已快速接近美团。根据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8月29日在阿里巴巴2026财年第一财季(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季度,以下简称「二季度」)电话会议上提到的数字,淘宝闪购上线以来,日订单峰值已达到1.2亿单,8月周平均日订单量达到8000万单。这个数字与美团同样在其二季度财报会上宣布的7月日订单峰值1.5亿单,以及稍早之前确认的「6月中旬开始外卖日均订单维持在9000万单量级」相去不远。而在这场外卖之战开启前,多家券商预估的数字都是,美团占据到家市场70%左右的份额,饿了么只拥有30%左右的份额。
淘宝闪购提供给第一财经「新皮层」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14日,淘宝闪购新注册商家超过24万,大部分为中小商家。整个7月,新上线非餐品牌门店超过1.2万家,新入驻淘宝闪购的品牌数环比增长110%,其中包括茅台、习酒等酒水品牌,vivo、倍思等3C品牌,李宁、胜道等服饰运动品牌,以及MCM、ANESSA安热沙等奢侈品和美妆品牌。从品类上看,3C数码、服饰运动和酒水占比最高,vivo和胜道分别在淘宝闪购上线了1500家和1200家门店,喜茶也在8月22日进驻淘宝闪购,上线超过4000家门店。
物流生意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跨越一定规模才能盈利。今年第一季度,饿了么当时所在的本地生活集团仍然亏损23.16亿元。到家领域的市场份额变化有助于提升饿了么到家业务的盈利能力,根据蒋凡在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提供的数据,饿了么在多个省市的份额「不足20%」,「在此份额差距下谈效率无意义」。
大力投入到家业务的更大价值仍然在于激活商家和用户后产生的到店生意。蒋凡在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已「观察到用户存在到店自提以及到店团购的需求」,因此,阿里「会从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尤其结合与线下到家业务的协同,考虑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他当时透露,「目前已在部分城市开展相关测试与探索」。
对美团来说,它将在结束上一次到店战争一年后,重新进入战争状态,只不过对手从抖音换成了阿里巴巴。
到店业务由谁主导还没有答案
根据发布会结束后李刚在接受包括第一财经「新皮层」在内的媒体采访时提供的信息,高德扫街榜项目今年年初就开始做用户侧和商家侧调研,正式立项是在今年6月。
这个时间线早于淘宝闪购业务启动。淘宝最早在去年7月升级了名为「小时达」的即时零售业务,接入饿了么的商超便利类供给,并在淘宝首页将「小时达频道」列为一级流量入口。今年4月,京东与美团开打外卖和即时零售之战后,淘天在4月30日再次升级了「小时达」,进一步将饿了么的其他供给——尤其外卖也接入了,同时,淘宝页面上的「小时达」入口更名为「闪购」。
不过李刚并没有回应这一榜单是在公司内部哪个层级拍板立项的。今年6月,阿里巴巴将饿了么和飞猪分别从本地生活集团和「1+6+N」中的N里面抽调出来,与淘天集团整合,组建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由蒋凡领导,而高德和口碑网仍隶属于本地生活集团。
进入2025年以来,高德也在进行一系列以大模型为基础的业务调整。一个月前的8月4日,高德刚刚发布了2025版的高德地图,并推出了服务于出行生活场景的Agent「小高老师」。高德称,「小高老师」具备深度时空理解和自主推理决策能力。李刚在9月10日的采访中对第一财经「新皮层」称,高德扫街榜最近两天就会在「小高老师」中上线。也就是说,接下来高德地图中的AI将有可能根据高德扫街榜为用户推荐餐厅和酒店。
对AI的落地进展成为阿里评估各个业务的指标之一。
高德没有提供数据表明究竟有多少用户会在用高德地图查找餐厅、酒店后作出消费决策,据其提供的数据,10亿高德用户中有1.7亿是日活用户,其中发生在高德地图中的「本地生活类地点AI搜索」日均次数为1.2亿次。
用户究竟是先想好或者搜索好要去哪家店,然后才打开打车软件采取行动,还是反过来先想好了要去的目的地或者已经到了一个地方,再基于地点挑选合适的商家,迄今仍是个待验证问题。在高德整合本地生活业务之前,支付宝也曾尝试整合饿了么和口碑,成为一个本地生活入口,迄今没有成功。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或将影响谁才是阿里巴巴到店业务的主导者。
李刚称,高德扫街榜未来会作为一项基础能力开放给所有合作伙伴,目前该榜单已接入飞猪,帮助飞猪用户根据其榜单选择酒店。这意味着饿了么、淘宝闪购也都可以选择是否接入这一榜单,作为用户本地生活决策的依据和入口。但淘宝闪购已经整合了飞猪业务,无论是否接入高德扫街榜或口碑,它都会自主开展更多到店业务。2020年,淘宝闪购的前身「小时达」开展即时零售时,饿了么同样有自己的即时零售业务,只不过两者的商家供给并不完全相同。
共同的目标:低线市场
和淘宝闪购的策略类似,高德也选择用补贴开启到店领域的竞争。郭宁在发布会上称,高德地图计划发放2亿元打车券和9.5亿元消费券,用以激励用户用高德地图打车,以及根据高德扫街榜搜索店铺并消费,目标是「每天为线下带来1000万新增消费者」。
补贴依然是新业务最好的启动力。
总计11.5亿元的补贴与淘宝闪购的500亿元难以相提并论,但这类拉新形式都可以被视作拼多多开创的「百亿补贴」策略的延续——一种「新百亿补贴」。
2019年,拼多多推出百亿补贴时,淘天的获客成本已经达到331元,2020年进一步上涨到703元,拼多多干脆直接将这笔钱拿去补贴消费者。到2020年年底,拼多多的活跃买家数达到7.884亿,首次超过淘天的7.26亿,当年拼多多的GMV也大涨至2018年上市时的5倍。淘宝和京东后来也都将百亿补贴划作一个独立频道。
只不过,拼多多当时百亿补贴的对象是雅诗兰黛、海蓝之谜、苹果、茅台等高价商品,始于今年5月的淘宝闪购补贴中淘天选中的主要补贴对象是奶茶,而高德扫街榜选择和补贴的对象是人均消费不到50元的小店及其消费者,包括价格和品类都经济实惠的饺子店、面馆等,而不是西式、日式等价格更贵的大店。
通过百亿补贴,拼多多获得了它过去难以拿下的高线市场用户,进入淘天的主力市场。而淘天和高德的「新百亿补贴」有助于它们触及过去覆盖不足的低线市场用户——反向进入拼多多的利基市场,这部分用户对价格敏感,而且,最容易放大补贴的效率,平台通过极低的成本就能获客。假设同样是每单5元的补贴力度,对于上百元的商品来说有些不值一提,但对一二十元的奶茶、盒饭会格外有吸引力。
低线市场、中小商家向来是本地生活业务的核心。东吴证券曾预估称,美团一半以上的GMV由中小商家贡献。2023年10月,为应对当时抖音对其到店业务的挑战,美团开始将部分三四线城市的到店业务从原本的代理商模式转变为直营,以加强对下沉市场商家的管控和渗透。去年第一季度,美团开始大规模推进「拼好饭」,这个2020年疫情初期发明出来的拼单式外卖的定价区间是10元至15元,远低于美团外卖的平均客单价。根据美团今年7月13日公布的数据,拼好饭前日(7月12日)单量已超过3500万单,按照7月美团日均单量9000万单计算,拼好饭已占每天日单量的近39%——去年第二季度,这个数字还只有10%。
下沉市场正变得越来越拥挤。拼多多对此的反应是,6月开始调整旗下的多多买菜的业务属性,计划「提升平台履约时效」,将履约效率从隔天达提升至当天。
-END-
识别下图二维码,
即可购买《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9月刊
© 2025, biznew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