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的湖南,熱烈如火,也深情如詩。
(美國商業新聞網)2025年8月25日至30日,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海外華文媒體合作組織聯合主辦的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2025年會暨「打造全球研發新高地、大學生創業集聚地」——2025全球海外華文媒體高層湖南行大型採訪活動,在歷經長沙、岳陽、張家界三地的深入參訪後,於今日(30日)圓滿落幕。來自全球五大洲、37個國家與地區的84家華文媒體高層代表,肩負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跨越山海相聚三湘大地,展開了一場既扎實又深情的文化探訪之旅。

五天四夜之間,他們行過千年古樓,登過雲端天路,從科技創新到歷史文脈,從壯麗山河到湖湘人文,這場盛會不僅是一場新聞採訪的實地深耕,更是一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與文明的對話。在湖南這片紅色熱土與創新沃土之上,全球華文媒體人共同書寫了一段屬於新時代的「中國故事」,也點燃了讓世界聽見華文聲音的更大願景。
科創之城的蓬勃脈動:從長沙出發
活動於8月26日在長沙正式啟動。在這座融匯歷史與創新的城市,代表們參訪大學生創業園、高新技術開發區與超級計算中心,深刻感受到湖南作為中部地區創新高地的實力與潛力。

馬來西亞《環球評報》社長劉夏表示,湖南的創新氛圍與青年創業精神令人驚喜:「我們之後會繼續製作圖文與影音內容,向海外華人講好湖南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北歐時報副社長劉芳鈺說,這是她出國二十多年來首次重返湖南:「眼前的變化令人震撼,湖南正在成為全球創新的熱區。」

希臘《中希時報》副總編輯盧南英也讚嘆湖南科技與文化並重:「這座充滿科技和創新的城市,令人流連忘返。」
岳陽樓上憶千古,洞庭湖畔話今朝
8月28日至29日,部分代表來到岳陽。登臨岳陽樓,誦讀《岳陽樓記》,感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參觀新建的中華大熊貓苑,更讓代表們驚喜連連。

匈牙利《聯合報》社長王清說:「沒想到在岳陽也能看到大熊貓,這次湖南之行太讓人驚喜。」
美國《中華商報》副社長夏博士認為:「岳陽樓是一個文化符號,范仲淹的精神在今天依然有啟發意義。」
在這座千年名樓前,代表們凝望洞庭湖,紛紛表示「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詩意與胸懷,正是中國文化的深邃所在。
張家界覽絕世風光 心靈中起萬丈驚嘆
活動期間,部分代表去到張家界,遊覽七十二奇樓、黃石寨與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鬼斧神工的山水、懸空而上的玻璃棧道,以及靈動穿梭的猴群,成為每一位代表難忘的記憶。

意大利《世界中國》雜誌社社長胡蘭波表示,這是她第三次來張家界:「這片土地有爆發力,也有文化厚度,是對外文化交流的橋樑。」

美中頭條副社長張勤回憶,20年前來過張家界,10年前曾拍攝吳冠中老師的同名畫作:「今天回到這裏,更有責任把湖南的文化和非遺推向世界。」

歐洲僑報總裁高進則指出,張家界不僅是自然奇觀,更是中國重工業與創新精神的象徵:「三一重工、中聯重科讓我們看見湖南的硬核實力。」

新西蘭BNE TV總經理張書豪說道:「這裏的風景比電影還美十倍!我們會把張家界與長沙的故事帶回新西蘭。」

韓國亞洲經濟記者裴仁宣說:「張家界是韓國人最愛的旅遊地之一。這裏不只是觀光勝地,更是科技與創業的中心。」
加拿大、瑞典、泰國等國媒體代表也紛紛表示,未來一定帶着親朋好友再訪湖南。
各語言齊聲告別 文化交融情意綿長
當五天的行程走向尾聲,所有的鏡頭與筆墨都在記錄着最後的餘暉;但唯有心中的感動,是無法收錄卻永遠留存的光影。

英橋網副總編輯姚軼華表示:「這次來湖南,體驗了美食、美景、美人,真是永生難忘,期待再見。」

歐中之聲副總編輯林奕賢回憶十年前曾來過張家界:「今日重遊,依然驚艷。希望下次再來。」

迪拜新聞網副社長張惠卿形容湖南是個「火辣辣」的地方:「熱情、直率、美麗,令人難忘,我們再見。」

西非在線副主編朱育新說:「湖南的數字科技和自然風光讓我十分震撼,我會再來這裏的。」
在張家界天門山下,在七十二奇樓前,在岳陽樓畔,在長沙的街頭巷尾,代表們用普通話、粵語、閩南語、韓語、日語、意大利語、瑞典語……一一說出那句最溫柔的道別:「我們下次再見。」
有人久久不願離去,有人不斷回望——回望最後一座山的輪廓,最後一條街的煙火,最後一縷晨光的柔影。那一刻,回望的是依依不捨的告別;而轉身向前,則是肩負使命的再出發。這不是一場結束,而是一段新的開始,是將湖湘的感動與收穫,化作行囊中最沉甸甸的責任,帶向世界每一個角落。
聲聲再見是來自世界各地華文媒體的告白,一段屬於華文媒體人的深情承諾:
「我們會繼續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聽見華文媒體更響亮、更可信的聲音!」
湖南,再見;湖南,再會。
山水為證,筆墨為憑,情誼長存。
(點新聞記者李昊、褚陽皓報道,攝像:曾婉芩,剪輯:李昊)
© 2025, biznew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