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面臨人口老化威脅,到了2064年長者將佔全港人口約三分之一。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首份《老齡社會研究報告》,建議政府推出慢性病醫療券,資助45歲或以上人士進行身體檢查,並為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每年補貼3,040元作身體檢查和醫療費用,以應對人口老化問題。基金會又促衛生署、醫管局和社會福利署三方合作成立「健康促進網絡」,加強安老服務公私營協作。
團結香港基金引述政府推算指,到2064年本港年齡中位數將達到51歲,每3個人中就有超過1人是65歲以上長者,預計屆時勞動參與率將從2014年59.3%急跌至48.6%, 長者贍養率會倍升至每千名勞動適齡人口對567名長者,對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挑戰,醫療及長期護理開支亦會增加。
45歲以上慢性病較青年高6倍
基金會續指,本港45歲或以上人士罹患至少一種慢性病的的比率急升,45歲至64歲群組較14歲至25歲年輕人高出6倍,65歲以上長者更高出18倍。
醫券人限千元 以低收做試驗
基金會建議政府,在現行醫療券的基礎上推出「慢性疾病管理醫療券計劃」,資助每名45歲或以上人士,最高1,000元作身體檢查,並為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每年補貼3,040元醫療費,讓他們使用社區內私營基層醫療服務。
鑑於計劃可能對社區基層醫療服務造成壓力,報告建議分階段推行計劃,先以低收入家庭做試驗,若成效理想,可考慮推展至高收入家庭。
「健康促進網絡」減入院率
基金會又指,本港長者入住安老院舍比率為6.8%,但愈來愈多長者希望居家安老,故建議衛生署、醫管局、社會福利署三方合作,與私營長者服務機構建立「健康促進網絡」,提供健康推廣、預防保健服務、基層醫療及復康服務,以減少長者入院率。
報告又建議政府投資構建「盛齡城市」,參考其他國家及地區經驗,制訂老齡化政策;善用大數據分析,提供適切配套及服務,同時配合輔助技術如醫療智能感應裝置,讓長者獨立管理自己健康。
楊永強:付出少 財政可行
負責報告的中大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楊永強表示,本港45歲或以上人士約有350萬人,估計資助身體檢查涉及一次性支出2.5億元;醫療費補貼則每年需支出5.8億元,估計會逐年遞減。
他引述外國研究指,慢性疾病管理計劃可成功降低因心臟衰竭及心血管病患者復發入院的比率三成,政府和市民應視之為社會投資,在初期作小量付出,有助減少長遠的醫療開支及釋放長者勞動力。
楊永強提到,本港的老人參與率遠低於其他亞洲地區,政府有需要檢討。
他指出,老人退休後仍可繼續工作,亦可向年輕一代分享經驗,帶來社會及經濟貢獻,英國研究更顯示,65歲以上人士對社會淨貢獻多達400億英鎊,遠超長者耗用的社會資源。
他認為,香港有條件釋放老齡人口潛能,重定退休年齡、鼓勵跨代共融及應用創新科技等,都有利建設可持續的老齡社會環境。
楊永強強調,報告提出的只屬初步建議,基金會粗略計算下,認為建議在財政上可行,但仍有待政府作研究,審視是否值得投資。
© 2016,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