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警報拉響 行人停步默哀 倖存者噩夢伴一生

香港文匯報訊(綜合記者田雯及中新社報道)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昨日在南京舉行。這是中國第三次以國之名義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所在地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聚集了倖存者及遺屬、部隊官兵、學校學生、國際友好人士等各界人士。人們裹着厚重的素色衣裝,披着白色雨衣,佩戴白色胸花。

10時整,公祭儀式正式開始。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在廣場上響起,全場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隨着凌厲尖銳的防空警報在南京上空拉響,往日熙攘熱鬧的市中心地帶新街口變得靜止。車輛緩緩停住,主動鳴笛致哀1分鐘。行色匆匆的路人也停下腳步在寒風中低頭默哀。此刻,所有人共同緬懷在南京大屠殺中死難的同胞。

除公祭儀式外,昨日上午,在南京市17個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12個社區和部分市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步舉行悼念儀式,並組織開展青少年公祭詩歌朗誦活動。當日還將舉行中日韓佛教界人士代表出席的「世界和平法會」、國際友人、港澳台同胞代表及市民代表出席的「燭光祭」、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學者出席的智庫交流活動。內地抗戰主題紀念館和部分城市同步舉辦紀念活動。

耗六年打官司討公道

在公祭儀式現場,有一群白髮蒼蒼、需要攙扶才能勉強站立的老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們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昨日的南京陰雨飄零氣溫寒冷,他們仍不顧高齡,不約而同地聚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大廣場上。他們中的不少人從1985年紀念館落成開始,幾十年堅持到館參加活動、做講解,從青絲到白頭。

「每年這時,我都心如刀絞。說好不哭的,還是難過。」倖存者夏淑琴這樣自言自語,說話間,她又流下淚來。這是一位身材不高卻高聲快語的老太太,今年近90歲。

老人在晚年成了「義工」、「鬥士」。在國內外不同場合,她一次又一次自揭童年夢魘,說起祖孫九人中有七人轉眼就遭日軍屠殺的慘劇而失聲痛哭;65歲時踏上日本國土,成為戰後赴日控訴南京大屠殺日軍暴行的倖存者;為爭一口氣,在古稀之年多次赴日、耗時六年打跨國官司,直至勝訴。昨日,南京下着大雨,她和熟人們又在紀念館碰面了,「我真沒想到,能活到80多歲;只要活着,我就把這些事說給年輕人聽。」

熱心人士拼湊歷史真相

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雖已「退居二線」,但他說:「我比過去還要忙,工作還要重。」他的焦點沒有離開幾十載的工作領域,今年開始領銜南京大屠殺微觀史的調查:對300多戶受害者家庭進行探查,記錄受害者整個家族記憶,匯成南京大屠殺史的立體證據鏈。朱成山相信,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必須走向微觀、縱深,發掘倖存者遭受的曠日持久、伴隨一生的影響。細節最動人之處,能還原歷史的溫度。

和平集會年復一年,這飽含着所有參與者不忘初心的堅守。4,000餘萬字《南京大屠殺史料集》主編、南大史學教授張憲文,還在出版最新書籍;企業老闆吳先斌自費千萬元人民幣維持着「一個人的抗戰博物館」;「80後」女研究生文心十數年為抗戰老兵籌集物資;兩鬢斑白的日中協會理事長白西紳一郎從1986年起堅持到南京種樹,以「綠色贖罪」寄望中日和平。這些錯綜複雜的人生串聯,也在構成歷史一部分,奔湧向前。

© 2016,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