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10年来,京津冀区域发展格局日渐清晰,协同发展交出亮眼答卷。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一核两翼”格局日渐清晰
北京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0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为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数据显示,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由2013年的6.2∶35.7∶58.1变化为2023年的4.6∶27.7∶67.7,第三产业比重提高9.6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三产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天津占比超六成,河北突破五成且提升最快。新兴经济快速发展,三地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较2019年三地均增长20%以上。
亮眼数据背后,“一核两翼”格局日渐清晰。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齐飞。
一核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成绩显现。北京坚持减量发展,扎实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心城区累计拆除违法建设超8000万平方米,腾退土地6000余公顷,市属高校、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在中心城区以外布局新校区、新院区。
两翼齐飞,建设与承接同步推进。2023年,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3.6亿元,是2013年的2.2倍;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成效显著,城市框架全面拉开,截至去年底雄安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570亿元。
区域产业协作成果显现
创新主体彰显活力
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10年来,京津冀重点承接平台精准定位、错位承接,众多产业项目在地理位置的变迁中重塑生产力。
具体来看,天津加快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重点承接平台。截至2023年底,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近5000家,累计为1009家北京来津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2023年,天津吸引京、冀投资额2305.6亿元,占全部引进内资的57.4%,较2017年提高12个百分点。河北集中打造“1+5+4+33”重点承接平台体系,积极吸引京津产业转移,2014年以来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中北京占比近八成。
同时,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协作成效显现。2023年5月以来,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门联合绘制6条产业链图谱,促进构建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新体系。去年11月,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达成意向签约项目152个,意向投资额超千亿元,签约项目覆盖氢能、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六大产业链条。
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增强,创新主体彰显活力。2023年7月末,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京津冀上榜365家,占全国的9.9%。累计共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400家。
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获得感不断增强
京津冀三地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居民认可度不断提高。例如,三地联合签署协议推动社保“一卡通”建设,区域内三级和二级定点医疗机构纳入互认范围,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区域内异地就医实现“同城化”,“异地看病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居民收入也在稳步增加,获得感持续增强。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1752元、51271元和32903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名义增速分别为7.2%、6.9%和8%。
产业协同与人员往来均需交通支撑,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网络实现突破,极大便利了居民通勤出行。目前,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成形。
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京津冀地区高铁总里程达到2576公里,实现了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截至2023年11月底,京津冀“定制快巴”已开通6条主线、36条支线,累计开行2.64万班次,客运总量突破100万人次。
(常佩琦)
© 2024,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