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生命教育:除了知识,你还能教会学生什么?

2023-08-27 23:45:48

(此文为南方周末读者对《这群高中生,为自己写下悼词:一节关于死亡的语文课》(2023年8月10日《南方周末》关注版)的回应。)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充满了各种内卷。中小学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推销知识,顺带贩卖一些有意无意的焦虑。诚然,教学必须要做好知识传承,但教学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传承。对教师而言,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除了知识,你还能教会学生什么?

为了避免不断升级的学习内卷,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这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并不能遏制住家长近乎疯狂的补课需求。于是,高中阶段好像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一些城市的教培机构,又偷偷摸摸地开启了知识学科的教培业务。

减负当然是正确的,但减负之后呢?不去补充更多文化课之外的空缺,只是搞些形式主义的音体美课程,肯定是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知识和情感需求的。说得简单一点,要想真正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只减语数英理化生等文化课是不行的,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授权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各种选修课程。但课程设置和安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学校尤其是任课教师们,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创新课堂授课模式,开发与课程紧密相关又能对学生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新课例,成为一项考验高中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课题。

朱林鹏老师开发的这堂关于死亡的语文课,就是一个很好的语文课程案例。

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从他人视角,为自己写悼词。这种课程,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更是一种极好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和公民教育。报道中写到,“漠视死亡教育,让人不懂得此生为人的珍贵与短暂,造成个体对生活的冷漠和对生命的轻视”。我们可以从现在的很多新闻中看到,许多学生,要么对父母的辛劳视而不见,要么拿自己的生命过于儿戏,都是我们缺乏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的例证。

让语文教师开展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其实算不上代劳。教师本来就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只是我们这么多年的教育,只重视教书,太弱化育人了。不止是语文教师,我觉得各科教师都应该深入地去思考,如何把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教学生写悼词,数学教师可以教学生计算生命的长度和宽度,英语教师可以对比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对待死亡的差异,以此类推,各科教师都有发挥的空间。

目前的高中课堂,是有这些内容涉及的,很多公开课都能体现出这一点。笔者需要指出的是,不是说读一篇相关的课文,设计一些练习和思考,学生就能得到相应的教育。只有像朱老师这样,就一个主题,开设持续的课堂,少一些应试色彩,多一些人文思考,学生才能获得真正有益的教育,才能真正进行关乎人伦和生命的思考!

单靠教师创新也是不够的,我们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应该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开展基于专业开创的延伸课程,分配课时经费,甚至多举行一些这种创新课例的比赛和推广。一直以来,高中的优质课、观摩课,还是基于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居多,人文教育有渗透,但是不够明显和突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关注人文教育,学生乐意并深入接受相关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减”。教育是一个全民关注的热门话题,希望朱林鹏老师的这堂关于死亡的语文课,能是星星之火,燎原更多的教育界同仁,也启迪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希望未来的学生们,能遇到更多类似的朱老师,多思考人生,少一些迷茫。

(作者为山东省齐河县中学教师)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 2023,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