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姓花吗?《木兰辞》与木兰的身世之谜

2023-08-24 19:00:00

《木兰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经久不衰的诗歌作品,塑造了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最终功成名就忠孝两全的巾帼英雄形象。鉴于这一故事的传奇性,自唐以后,几乎历朝历代都有衍生和续写作品,同时根据《木兰辞》改编而来的话本、戏曲亦层出不穷,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木兰故事体系,也使得各种关于木兰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多。

近日,电影《封神》的女主角娜然因为转发一条争议性言论引发广泛争议,该言论声称花木兰是“蒙古人”。笔者尝试通过文本对比分析,厘清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北朝说”并非定论

关于《木兰辞》产生的年代,从南宋之后就为文人墨客所争论不休。较有根据的主要有北朝说和隋唐说两种,其中北朝说为主流,网上流传的说法往往也将“北朝说”作为一种确定的结论,实际上仍存在相当多的误区。

比较典型的是很多人将《木兰辞》认定为北朝民歌,证据是成书于南宋中期的《乐府诗集》辑录了《木兰辞》,但实际上《乐府诗集》是引用了南朝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已失传),《古今乐录》中提到了《木兰》的名字:

“《古今乐录》曰:梁鼓角横吹曲有《企喻》《瑯瑘王》《钜鹿公主 》《紫骝马 》……按歌辞有《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也。”

“北朝说”认为,既然《古今乐录》成书于南陈,那么其收录的《木兰》一诗出现的时代必然不可能晚于南陈,继而根据诗歌中关于战争、兵制等相关信息得出“北朝说”的结论。然而这一论证过程中有着诸多争议。

首先是基于文本分析的争议,《古今乐录》记录的鼓角横吹曲有六十六首,列出的曲目也有六十六首,在最后突兀地出现了一句“按歌辞有《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也 ”,这句究竟是《古今乐录》的原话,还是《乐府诗集》的辑录者,南宋人郭茂倩在录完这六十六首之后的补充,仍存在争议。

其次,“北朝说”根据《木兰辞》中的军事、政治制度所作的论证,其实是基于前一个结论展开的,即《木兰辞》的出现年代在南陈之前,这其实是一个“拿着结论找证据”的过程,在逻辑上存在比较大的瑕疵,一旦失去了这个结论,则《木兰辞》中关于府兵制和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的相关信息,套用在初唐也完全契合,甚至因为初唐的府兵制度较北朝完善而显得更加合理。

第三,《木兰辞》中前半段具有比较典型的北朝乐府诗的特点,但从中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始,忽而转向唐风,出现了很多唐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段和说法,以及“策勋十二转”等反映唐代政治军事制度的诗句,“北朝说”通常认为这是唐人篡改和续貂的结果,却忽视了尽管诗歌前半段具有北朝风格,但“爷娘”等用词却是唐代才趋于通行的,主观地把这种风格上的转变,以及诗歌中出现的大量初唐元素完全归结于“唐人篡改”,缺乏足够的依据。

“花木兰”可能是一个混合形象

“北朝说”通常认为,木兰出身于一个汉化鲜卑人,或鲜卑化汉人的军户家庭,因此才有了女扮男装代父从征的机缘。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汉化鲜卑说”还是“鲜卑汉化说”,本质上都是“北朝说”这一假说的衍生,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北朝说”本身是一种存在争议的观点。以此作为结论的“鲜卑说”更是带有按图索骥的意味,可靠性较“北朝说”更低。

从《木兰辞》的文本流传和演变过程来看,从木兰故事诞生的那一刻起,历朝历代不同民族的创作者就不断将自身所处时代的特点和个人情感灌注于这个角色之上,最典型的是,在《木兰辞》目前可见的最早版本中,明确的人物信息仅有“木兰”之名而已。而到了宋代,木兰不但有了故乡和身世,而且还有了多个版本。到了明清时代,不仅木兰本人,连带着木兰故事中的各个角色,都有了较为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完整的人物信息。

因此不妨大胆推测,我们目前见到的《木兰辞》版本,未必是最原始的版本,可能是在流传中被再创作过多次的作品,经过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多次再创作之后,木兰已经不再是一个特定的人物,而是成为了不同时代人们对英雄女性寄托美好愿望的一面旗帜。

“花木兰”并不姓花

通常人们将木兰称呼为“花木兰”,并误以为她姓花,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在《木兰辞》的早期版本中,仅有“木兰”之名,而木兰以外的人物连名字都没有。而“木兰”是否是她的真实名字,亦无从得知。

然而,随着《木兰辞》的流传,木兰便逐渐“有”了姓氏,遂有木兰姓穆、姓朱等诸多说法。在关于木兰姓氏的说法之中,木兰姓花的说法出现得较晚,直到明朝文学家徐渭创作的《雌木兰替父从军》剧本。该剧开场,木兰便自报家门,“妾身姓花名木兰……俺父名孤字桑之”,在此处徐渭用了一个很有趣的笔法,在古代汉语中,花有纷繁复杂、难以厘清的意思,因此百姓之名称“花名”,平民之户称“花户”,时至今日,我们仍将点名册称“花名册”,也是一样的意思。

正是因为木兰的姓氏难以考据又说法众多,徐渭才为她安排了一个“花”的姓氏,连带着其家人才都有了“花”这个姓氏。但意外的是,正因为花这个姓氏更能凸显木兰的巾帼英雄的真实身份,“花木兰”之名反而从一个出现较晚的名字,成为了一个流传最广的名字。而某些自媒体,因为历史知识缺乏,竟得出木兰是某种花卉之名的荒谬结论,真是贻笑大方。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 2023,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