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县市频遭投资欺诈:退税为何要比补贴好?

2023-08-22 12:00:00

近期,又有多家大型央企、国企发布声明,称被不法分子假冒企业名义行骗。阅读最近相关报道,其中一些骗子的胃口之大、胆子之大,更令人瞠目结舌。而从部分已获披露、报道的案例中可以发现,骗子不时得手的原因之一,是确有一些地方政府因为招商心切,缺乏对假企业真实情况的了解,导致被蒙蔽、被骗取一些专项补贴、优惠政策、税收政策等。

事实上,这一系列假企业的骗术并不复杂:比如某地要发展一项产业会大力招商引资,除了常规的土地和税收优惠,还有直接的专项补贴和投资奖励。比如西部某县区就规定,发展“新能源”产业,定投资1到5个亿,政府奖励投资人1%;投资5到10亿,奖励1.5%。超过10亿元的大项目。骗子就会盯上这笔钱,拿到补贴或奖励后拖个一段时间就卷款跑路,留给当地一地鸡毛,造成地方财政巨额损失。

如果说一个地方政府被骗,我们还能讨论骗子太狡猾、骗局太周密、地方政府太大意,频繁发生的假企业“诈骗地方政府”,就不能说是偶然。骗局背后隐藏着某些因素,让骗子们一次次地跃跃欲试。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地方政府高额的招商奖励或补贴。

当前经济环境下,地方招商引资是官员政绩,更是发展经济的重任。投资条件不足的内陆区县,僧多粥少,基层政府几乎都在“抢蛋糕”,企业一到官员欢迎都来不及,哪里还会往阻拦。进驻投资的企业,像模像样考察,建厂房买设备,各项手续齐全,专业材料一堆,官员很难辨别真假。一些案件事发后,外界往往惊诧于官员无知。可站在官员位置看,他们没有能力,也缺乏激励甄别审查。

政府招商引资,说到底是投资行为。做具体工作时,官员根据条框办事,落实政策。投资失败了,监察部门最多查核程序合法性,无法深度追责。招商负责人往往是本地一二把手,换届调任后,责任追究更是一片烂账。这注定了,地方招商引资高度依赖官员个人能力和道德品质。

当然,我们不否认地方招商引资的必要性。事实上,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成功经验,就是地方发挥能动性,积极招商引资,激发经济活力。只是时过境迁,以前的某些条件发生了变化,这才带来显著弊端。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政府的补贴变多了。

当前从中央到省市,有各种专项补贴(如高新科技、电动汽车等),政策引导资金(如产业升级补贴)。补贴极大扭曲了企业和政府的行为。引资办企的目标,不再是简单从市场获利,而是从资金池里“套钱”。有补贴就有骗补,成为行业规律。

最典型案例,是2016年电动汽车骗补事件。当年财政部调查新能源车补贴,93家被抽查车企,72家车企涉嫌骗补行为或嫌疑,涉案金额高达92.7亿。骗补如此普遍,地方政府却没有严查——专项资金是财政部拨款,本地企业多拿多得,有什么不好呢?

第二个重大变化,是近些年地方国企热衷于参与招商引资。本地国企(一般为城投公司)参与项目,便于获取银行贷款。更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希望获取税收以外收益——比如经营利润、资产估值上升。地方政府不满足当“房东”,期待“携资参股”。

这样做的坏处是,渴望在市场中博击的企业家,担心股权风险和经营掣肘,不愿参与此类合作。擅长经营政商关系者,往往从中胜出,从中出现骗子的可能性更大。此类招商合作,本地国企通常负责出资,一旦亏损或跑路,地方财政将面临巨大风险。

早期招商引资,中央和省市没补贴,县级财政也没钱,他们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性减税几乎是退税,企业要先自己活下来,在市场中赚到钱,足额缴税后,年底再返税。这既给政府纾困解围,也很好规避了骗子企业——骗子青睐于补贴,只需材料精心造假,不用到市场博斗,就能获取真金白银。

当代政府手里资源多,事权广,官员参与产业发展,就会有人投其所好,精心骗补。新能源汽车以前,有光伏、动漫、工业机器人等骗补行业。补贴一旦取消,这些领域很快恢复了正常。有些地区因为曝光及时,侥幸没被骗,但被骗的地方还有不少。内陆县城本来就不富裕,如产生数以亿计财政损失,此外大量资源浪费,不能不让人心疼。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 2023,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