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8月16日,港交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情况。其收入和净利润均创下历史第二高,仅次于2021上半年的记录。不过市场成交量受全球市场投资气氛不佳影响,表现较为疲软。
上半年,港交所收入及其他收益为105.75亿港元,较2022年上半年同比上升18%,其中主要业务收入为97.29亿元,同比上升5%;投资收益净额为8.1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净亏损3.78亿港元,同比扭亏为盈。股东应占溢利为63.12亿港元,较2022年上半年上升31%。
新股方面,2023年上半年于香港交易所新上市的公司共33家,较去年同期的27家有所增加,集资额合共179亿港元,较2022年上半年下跌9%。新股市场在2023年第二季势头较好,新股集资额达112亿港元,同比上升133%,环比上升67%。期内上市申请仍络绎不绝,于2023年6月30日共有104宗上市申请正在处理中。
港交所指出,今年上半年,香港现货市场成交量及首次公开招股活动均继续受到环球市场气氛脆弱影响。期内香港证券市场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1155亿港元,按年减少16%,但ETF市场则继续表现强劲,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117亿港元,按年上升21%。
今年上半年沪深港通表现不俗,北向及南向交易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分别达人民币1093 亿元及338亿港元。沪深港通的收入及其他收益达11.52亿港元(2022年上半年:11.85亿港元),其中8.46亿港元(2022年上半年:8.79亿港元)来自交易及结算活动。
3月13日,沪深港通正式扩大股票标的范围,4家在香港主要上市的国际公司被纳入港股通,另加添1034只股票纳入沪股通及深股通,推动2023年第二季沪股通及深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到人民币1225亿元,较2023年第一季增长26%。港股通加入在香港主要上市的国际公司进一步巩固了香港作为全球上市及交易地点的地位;沪深港通合资格股票的扩容也标志着这个市场互联互通计划的另一重要里程碑。
6月19日,香港交易所现货市场推出“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及双柜台庄家机制。截至期末,共有24家香港上市公司(合计占现货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40%)以双柜台证券进行交易,并有九名联交所参与者加入双柜台庄家机制成为庄家。
港交所指出,双柜台模式的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香港人民币计价产品,也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接触香港离岸人民币资金池的渠道,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推出双柜台模式后,香港交易所现正与监管机构及内地同业共同研究下一阶段允许中国内地投资者透过港股通进行人民币柜台交易的细节。
今年上半年,债券通北向通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创人民币389亿元的半年度新高,按年上升25%。2023年5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创人民币463亿元的单月新高,2023年5月 10日则创单日成交额人民币816亿元的历史新高。2023年6月30日,参与债券通北向通的登记投资者(物理层级)共802家,涉及超过30个司法权区。
此外,上市债券市场于2023年上半年共有97只债券于联交所上市,集资额超过2940亿港元。上市债券数目于今年6月30日达至1663只,未偿还金额合共超过5.6万亿港元。香港交易所可持续及绿色交易所(STAGE)载列的产品不断增加。于2023年6月30日,STAGE 载有共136只来自领先发行人以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产品信息。
此外,香港交易所自2022年10月推出香港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后,不断致力加强基础设施并扩大产品种类。于当年6月30日,Core Climate的参与者数目已增加至逾60名,是最初推出时的三倍。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互联互通计划最新推出的“互换通”于今年5月15日启动,是香港与中国内地银行间利率互换市场的联通机制,初期先行开通北向交易,允许香港及国际投资者参与内地银行间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启动首日共有27名离岸投资者买卖在岸人民币利率互换产品,名义金额超过人民币82亿元。
场外结算公司2023年上半年的结算总额有所上升,名义金额达1679亿美元,较2022年上半年上升60%,反映“互换通”推出后单一货币利率掉期结算量有所增加。此外,交叉货币掉期结算量创751亿美元的半年度新高,较上一次的半年度(2022年上半年)新高纪录600 亿美元上升25%。
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当天下午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指出,上半年全球新股市场表现疲软,但随着通胀的下降、利率放缓以及更多内地政策上的支持,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应该可以带来更好的IPO市场的前景,有很多公司还是非常愿意赴香港上市的,但是市场什么时候会扭转势头和出现强劲的增长,很难去预测。
此外,对于印花税方面,欧冠升指出此前上调股票印花税增加了香港特区政府的税收,是疫情防控时期增收的举措。未来是否下调股票印花税,取决于香港特区政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8月16日,港交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情况。其收入和净利润均创下历史第二高,仅次于2021上半年的记录。不过市场成交量受全球市场投资气氛不佳影响,表现较为疲软。
上半年,港交所收入及其他收益为105.75亿港元,较2022年上半年同比上升18%,其中主要业务收入为97.29亿元,同比上升5%;投资收益净额为8.1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净亏损3.78亿港元,同比扭亏为盈。股东应占溢利为63.12亿港元,较2022年上半年上升31%。
新股方面,2023年上半年于香港交易所新上市的公司共33家,较去年同期的27家有所增加,集资额合共179亿港元,较2022年上半年下跌9%。新股市场在2023年第二季势头较好,新股集资额达112亿港元,同比上升133%,环比上升67%。期内上市申请仍络绎不绝,于2023年6月30日共有104宗上市申请正在处理中。
港交所指出,今年上半年,香港现货市场成交量及首次公开招股活动均继续受到环球市场气氛脆弱影响。期内香港证券市场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1155亿港元,按年减少16%,但ETF市场则继续表现强劲,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117亿港元,按年上升21%。
今年上半年沪深港通表现不俗,北向及南向交易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分别达人民币1093 亿元及338亿港元。沪深港通的收入及其他收益达11.52亿港元(2022年上半年:11.85亿港元),其中8.46亿港元(2022年上半年:8.79亿港元)来自交易及结算活动。
3月13日,沪深港通正式扩大股票标的范围,4家在香港主要上市的国际公司被纳入港股通,另加添1034只股票纳入沪股通及深股通,推动2023年第二季沪股通及深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到人民币1225亿元,较2023年第一季增长26%。港股通加入在香港主要上市的国际公司进一步巩固了香港作为全球上市及交易地点的地位;沪深港通合资格股票的扩容也标志着这个市场互联互通计划的另一重要里程碑。
6月19日,香港交易所现货市场推出“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及双柜台庄家机制。截至期末,共有24家香港上市公司(合计占现货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40%)以双柜台证券进行交易,并有九名联交所参与者加入双柜台庄家机制成为庄家。
港交所指出,双柜台模式的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香港人民币计价产品,也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接触香港离岸人民币资金池的渠道,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推出双柜台模式后,香港交易所现正与监管机构及内地同业共同研究下一阶段允许中国内地投资者透过港股通进行人民币柜台交易的细节。
今年上半年,债券通北向通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创人民币389亿元的半年度新高,按年上升25%。2023年5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创人民币463亿元的单月新高,2023年5月 10日则创单日成交额人民币816亿元的历史新高。2023年6月30日,参与债券通北向通的登记投资者(物理层级)共802家,涉及超过30个司法权区。
此外,上市债券市场于2023年上半年共有97只债券于联交所上市,集资额超过2940亿港元。上市债券数目于今年6月30日达至1663只,未偿还金额合共超过5.6万亿港元。香港交易所可持续及绿色交易所(STAGE)载列的产品不断增加。于2023年6月30日,STAGE 载有共136只来自领先发行人以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产品信息。
此外,香港交易所自2022年10月推出香港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后,不断致力加强基础设施并扩大产品种类。于当年6月30日,Core Climate的参与者数目已增加至逾60名,是最初推出时的三倍。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互联互通计划最新推出的“互换通”于今年5月15日启动,是香港与中国内地银行间利率互换市场的联通机制,初期先行开通北向交易,允许香港及国际投资者参与内地银行间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启动首日共有27名离岸投资者买卖在岸人民币利率互换产品,名义金额超过人民币82亿元。
场外结算公司2023年上半年的结算总额有所上升,名义金额达1679亿美元,较2022年上半年上升60%,反映“互换通”推出后单一货币利率掉期结算量有所增加。此外,交叉货币掉期结算量创751亿美元的半年度新高,较上一次的半年度(2022年上半年)新高纪录600 亿美元上升25%。
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当天下午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指出,上半年全球新股市场表现疲软,但随着通胀的下降、利率放缓以及更多内地政策上的支持,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应该可以带来更好的IPO市场的前景,有很多公司还是非常愿意赴香港上市的,但是市场什么时候会扭转势头和出现强劲的增长,很难去预测。
此外,对于印花税方面,欧冠升指出此前上调股票印花税增加了香港特区政府的税收,是疫情防控时期增收的举措。未来是否下调股票印花税,取决于香港特区政府。
© 2023,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