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肤色普遍白皙,为什么被称为“黄种人”?

2023-08-14 08:00:00

大明正德四年,即1509年,葡萄牙人塞格拉奉命率船队探险东方,于这年9月11日抵达了马六甲。当时华商在此片海域驰骋已久。16世纪中国人与欧洲人的第一次正式会面,很自然地就在这里发生了。

根据葡萄牙人的记载,此次会面双方相谈甚欢,中国船长还邀请塞格拉改天到自己的商船上参加晚宴。而航海报告中也出现了欧洲有关中国人长相的最早记录:

“中国人是白人,他们身体很好,不蓄胡子,眼睛细,泪骨远离鼻子,稀疏的黑发很长,塞在丝制的黑发套里……”——塞格拉竟然注意到了明朝男性都要戴网巾,观察可谓细致。而对肤色的描写则非常有趣,他认为明朝人是“白人”——这并非是他的个人观点,而是晚明时期所有来华欧洲人的一致看法。

比如2年以后,葡萄牙人侵占马六甲,就派出使节托梅•皮雷斯访问明朝。这名首位葡萄牙访华大使,也在其著作《东方概要》中描述明朝人“和我们肤色一样,女人尤其白皙。中国男人有些像日耳曼人,女人则很像西班牙人”。

晚明的对外开放与商业繁荣,使得东西方的海路交流空前频繁,大量欧洲探险队和来华传教士留下了对中国人肤色的记录,且都众口一词地称明朝人为“白人”。反倒是后来划入“白种”的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当时被归类为“黄皮肤”。

人体肤色由黑色素决定

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的“黄人”,人体的肤色是由黑色素决定的。而黑色素既不是黑色也不是黄色,本身是棕褐色的。所以不管什么人种,晒黑的本质都是“晒褐”,也就是所谓的“小麦色”。只不过热带人群往往皮肤中黑色素含量极高,深褐自然也就近乎黑色了。

今天的亚欧人群普遍白皙,而非洲人群大多黝黑,浅肤色似乎是人类走出非洲以后才演化来的。但如果仔细思考,你会发现不对——作为人类最近的表亲,同样在非洲的黑猩猩是什么肤色?实际上,黑猩猩的皮肤非常白皙,只是被长长的体毛挡住了。人类学家普遍认为,刚和黑猩猩祖先分家的早期人类,也必定是类似的浅肤色。

大概200万-12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脱去了长毛,在东非稀树草原的烈日下赤裸着追逐猎物。没有体毛和树荫遮挡,热带强烈的紫外线不仅会灼伤皮肤,还会损伤细胞核引起癌变,并破坏人体内的叶酸。缺乏叶酸的孕妇容易生出畸形儿。烈日成了祖先们生死攸关的考验,而黑色素就是人类面对考验交出的答卷。

有人或许会奇怪:物理学告诉我们,颜色越浅反射的光线越多,若肤色变深,吸收的紫外线岂不是更多了?确实如此,但皮肤中的黑色素正是负责“吸引火力”的。经紫外线照射后,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会快速分泌黑色素。黑色素能吸收大量紫外线,保护皮肤细胞尤其是细胞核不被灼伤。

不过紫外线也并非一无是处:它能促进身体合成维生素D,帮助钙质吸收,这正是晒太阳预防佝偻病的原理。当人类走出非洲,来到纬度更高的亚欧大陆时,曾用来保命的深肤色反而成了累赘。高纬度日照更弱更短,而黑色素吸收了太多紫外线,会让皮肤细胞无法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距今约2万年前,亚欧大陆还曾迎来一个极度寒冷的冰期,持续近一万年。

肤色变浅与原始农业

正是在这个漫长的冰期,东亚人演化出了白皙肤色,以合成更多的维生素D。2016年,中国科学家通过基因测序,发现大概在1.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产生了一个让肤色变浅的突变。这个突变在今天的汉族人中携带比例非常高,但在佤族和很多南亚语民族中的比例要低很多——东亚不同人群的肤色差异得到了解释。

然而检测欧洲人时,却发现他们也很少携带这个突变。这表明欧洲人肤色变浅,是源于不同的基因突变。欧洲学者对西班牙出土的古人类遗骸也做了基因检测,结果更出乎意料:直到7000年前,欧洲人仍然是深肤色的!原来除了晒太阳,人体也能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D,肉类尤其是海鲜中就富含维生素D。欧洲有着曲折漫长的海岸线,渔业资源丰富,深肤色的古欧洲人或许就是靠狩猎捕鱼熬过冰期,直到西亚农夫到来。

约11000~9000年前,冰河时代结束,西亚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原始农业。农业养育了更多人口,却让肉类摄入大大减少,导致通过食物获取的维生素D不足,必须靠晒太阳弥补。古尸DNA检测发现,原始农业出现后不久,西亚古人类的肤色就开始普遍变浅了。

大约七八千年前,为寻求更多耕地,西亚农夫开始源源不断涌入欧洲。依靠农业养活的庞大的人口,欧洲农耕族群逐渐将深肤色的渔猎族群融合取代。大约6000年前,欧洲人才变成今天我们熟悉的浅肤色。而东亚浅肤色基因比例最高的地方,在今天的长江中游一带。除了前文提到的气候影响外,大概也和农业有关——长江中游是最早驯化水稻的地方,同样有近万年的农耕历史。

中国人晒黑与欧洲人晒红

由于基因突变不同,欧洲人合成黑色素的能力要弱于东亚人。所以中国人一晒就黑,而欧洲人要晒成小麦色,往往需要花更大力气。如果是短时间暴晒,欧洲人常常会被晒红,这也是“红脖子”一词的由来。晒红其实是一种晒伤——因为来不及合成大量黑色素来保护皮肤,导致急性日光性皮炎。这也是为什么晒黑了要慢慢捂白,而晒红了很快就能白回去。

1949年之后,中国还曾与苏联一起进行人类学调研,记录北京当地人群的“天然肤色”——所谓天然肤色,是指长年被衣物覆盖没有被日光影响过的肤色。而调研结果显示,北京人和莫斯科人居然一样白,苏联专家大为不解,最终结论是:“肯定是北京的数据有问题,中国人怎么搞的,这么简单的调研居然都能出错?”

后来的研究证明,东亚人的天然肤色,确实与欧洲人接近。但是一方面东亚人更容易晒黑,另一方面受气候影响,欧洲人的角质层往往比较薄(角蛋白是淡黄色的,有防风保水的作用,在气候干旱或风沙大的地方,人会长出更厚的角质层)。因此苏联学者先入为主,认为中国人肯定要比俄国人肤色深才合理,不然就是数据不对。

将东亚人和“黄色”绑定

实际上,晚明时期的来华传教士,就已经明白了这一点。不过“中国人和我们一样白”的记录,最后在清朝戛然而止——此后欧洲人笔下的华人开始“变色”,描写东亚人肤色用词五花八门:“橄榄色”“灰色”“铅色”“蜡黄”,反正不能是白色。

到了19世纪,西方人终于将东亚人和“黄色”绑定:欧洲、西亚和印度被划入“高加索白种”,剩下的所有人类都被称为“有色人种”,包括“埃塞俄比亚黑种”“美洲红种”“蒙古黄种”等等。当时的种族主义者还宣称:“欧罗巴人种的浅肤色和高眉骨,是纯洁心灵与深邃智慧的体现;蒙古人种的暗黄肤色和细长眼睛,暗示他们狡黠阴险;美洲人肤色发红,所以热情但冲动好斗,黑种人则原始愚昧。”

今天我们知道,美洲原住民很晚才从东亚人里分化出来,携带和我们相同的浅肤色突变,实际上皮肤并不“红”。“红种人”的由来,据说是早期殖民者把他们身上所涂颜料当成了真实肤色。但也不可能好几百年一直看走眼。印第安人的“红种”和东亚人的“黄种”一样,都是种族主义者强加的。有趣的是,因为欧洲人一晒就红,有些印第安部族反过来还称欧洲殖民者称为“红人”。

现在“蒙古人种”“黄种”这些带有歧视性的名词,早已被欧美学界禁用。日韩也已抛弃这些落后的分类,反倒是我们好像没改。最新的基因检测显示,埃塞俄比亚黑人和西亚人、欧洲人的亲缘关系非常近,与西非、南非黑人反而更远,以肤色区分人类族群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东亚人天生的肤色并不比欧洲人深,加上东亚人容易晒黑所以流行美白,而欧美则流行晒太阳“美黑”,故此很多欧美人看上去反而比中国人肤色深。为迅速达到“古铜色”美黑效果,欧美人还会用专门的紫外线灯来烤皮肤。但由于他们合成黑色素能力较弱,此举伤害非常大,不仅让皮肤粗糙、老化、起色斑,还会诱发皮肤癌。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 2023,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