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技,如何落地成都“城市侧”?

2023-08-03 18:30:00

2023年7月14日早上10点50分,成都高新区乒乓球场馆中心后勤副主任李畅姗姗来迟。

距离事先约定的时间已过去20分钟,琐碎但极为重要的场馆保障事务拖慢了她的脚步。“如果发生地震,以现在馆内的时钟悬挂方式,会不会掉下来砸到人?”“7月13日全要素演练时,户外临设虽然扛住了狂风暴雨天气,但我们是不是还能再做些什么扛住更大的气象特情风险?”一系列问题萦绕在李畅心头。

“如何能够让它(成都大运会)向南京青奥会、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看齐甚至超越,这是挑战,也是我决定回成都的原因。”这位曾经参与过重要世界级赛事的成都女生说。

展示成都精彩,让大运成果惠民,不只是官方口号,也是每一位大运一线工作人员的坚守。

科技是坚守的要义之一。《科技赋能大运行动方案(2023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在推进“赛事侧”科技赋能项目的同时,更应发掘新技术新产品在“城市侧”的应用。

这是一次硬核科技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科技成果服务大运,成都创新之力在世界青年面前迸发。

让场馆“说话”

如何恰当使用科技,从而真正赋能大运乃至城市,是“李畅们”面对这一命题的第一反应。

《行动方案》中,成都市科技局将其解构为场馆建设、赛事保障、智慧生活等方面。据报道,大运会落地共计170余项技术产品、覆盖30余个场馆。

参与大运筹备3年之久的李畅,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首先提到了科技赋能成都体育产业,尤其对场馆基础设施的积极影响。“十几年来,相较其他一线、新一线城市,成都体育产业的硬件设施是比较缺乏的。”李畅说。但近年来,尤其是筹备大运会以来,成都在体育产业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与她的想法不谋而合的还有蒋玉辉。蒋玉辉是成都大运会开幕式场馆——东安湖体育场的总设计师。他所在的中建西南院深耕体育建筑设计领域五十余年,但他们积淀的技术和经验大都在成都市外实践,市内少有机会。

他认为大运会是成都体育场馆硬件设施跨越式发展的契机,从某些角度来说,成都现在的场馆水平并不亚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我都觉得直接‘奔小康’了”。

跨越式升级背后,是成都的科技与产业发展。

24个月,是32万平方米的东安湖体育馆设计和建造的整个周期,仅为常规周期的一半左右。蒋玉辉表示:“这个工程的难度是很难想象的,是一个需要各方共同协作,甚至采取非常规的设计和施工手段共同发力才能保障完成的艰巨任务”。

“非常规”即科技化。首先在设计上,不管是少见的正圆形场馆、12540块彩釉玻璃拼成的太阳神鸟穹顶,还是“见龙泉山望东安湖”的视线走廊,都离不开参数化设计手段的辅助,这得益于中建西南院数十年来对计算机数字化模拟等国际先进技术设计手段的不断探索。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在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举行。(图/新华社)

以“见山望水”为例,要实现此效果,场馆内部需要通透,而体育场铝合金格栅外幕墙要体现飞碟的金属质感和科技感,则要求外部透空率低。为应对该情况,蒋玉辉和他的同事们借助了数字化模拟技术,通过对不同格栅截面的反复测试分析,最终选取外部通透率约30%、内部通透率约50%,外密内疏的L形截面,实现了内外视觉差的设计目标。

这样的技术手段替代了设计人员低效、重复的劳动,设计效率和效果都得到颠覆性提升。

而在建造上,东安湖体育场为正圆“飞碟”形状,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建造过程中,体育场被均匀划分为88个标准单元,为保证加工精度、减少现场施工时间、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场馆实现了高度工厂预制化。

工厂预制后,到现场再进行拼装,这种被专业人士称为“搭积木式”的施工方式,是成都数字化、标准化技术支撑下工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2021年,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都发布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相关文件,提出“推动装配式部品部件模数化、标准化”。东安湖主体育场正是这一实践的标杆示范。2023年初,它所在的世界大运会体育公园(东安湖场馆、配套酒店、园林)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共同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如今的东安湖主体育场不仅已成为成都市新地标,也入选了“40个中国新地标”。

科技赋能场馆,不仅在于设计和建造,要提高城市侧的实用性,后续的管理运营也是实现路径之一。凤凰山体育馆便为智慧化场馆运维管理提供了技术试炼场。

与其他十余个新建场馆相比,凤凰山体育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智慧大脑”——数字孪生可视化管理平台。

凤凰山体育馆可视化管理平台。(成都古河云科技有限公司供图/图)

该平台由成都古河云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它通过对体育馆建筑体内空调、电梯、视频监控等设施设备进行1:1建模还原,与真实数据关联绑定,从而实现对场馆设施设备运行状态的集中运维管理。通过这套动态调优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场馆周围实际环境因素进行设备机组的运行规划,保证在不影响人体舒适度的同时实现低碳运行。

据了解,拥有“智慧大脑”的凤凰山体育馆人力管控配置只需不到10人,相较传统场馆,运维人员成本减少约60%。从减少能源消耗、延长设备生命周期等多角度综合计算,该系统能让凤凰山体育馆实现经济效益年均超百万。

让场馆“说话”,是这家成都本土“专精特新”企业献给大运的礼赞,而大运也给了这家成立不到10年的年轻企业在国际“发声”的平台。

“我们为凤凰山体育馆打造的数字孪生可视化管理平台,可以说是四川省内体育场馆首次使用智慧管理系统。落地之后,商业上的价值、技术上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真实、宝贵的财富。”古河云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副总监王康说。

凤凰山体育馆可视化管理平台。(成都古河云科技有限公司供图/图)

技术软着陆

成都大运,不仅是技术的试炼场,也是未来科幻的软着陆平台。作为中国首个承接世界科幻大会的城市,想象力已成为成都的一种生产力。

有观点认为,玻璃是现代科学的起点。显微镜让人们走进微观世界,望远镜带人们触摸日月星辰。成都的未来科幻,也有玻璃的身影。

“你们有谁熟悉拓扑绝缘体这个理论?”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物理天才“谢耳朵”在讲课时,专门提到了“拓扑绝缘体”。这是一种内部绝缘,界面允许电荷移动的材料。

在成都,这种材料已落地现实。它就是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碲化镉发电玻璃。在两块普通玻璃之间蒸镀一层以碲化镉为主、4微米厚的光电功能材料薄膜,当太阳光照射到这组薄膜层后,光电功能材料薄膜会产生电子运动,从而完成发电。一块1.92平米的碲化镉玻璃在成都一年的发电量是270度左右,哪怕在成都多雾、光照弱的情况下也能实现“有光就有电”。

发电玻璃曾经在北京冬奥会冬奥村和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作为绿色低碳路标使用。成都大运会中,除在路标指示牌上应用外,它还被运用于武侯区一家成都大运会运动员下榻酒店的屋顶改造工程,为酒店提供清洁能源。

一间安装了碲化镉发电玻璃的房间,玻璃能在透光的同时发电。(图/新华社)

2011年,潘锦功带着发电玻璃技术从美国回国。最初落户成都的理由很简单:资源。四川有着丰富,但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碲金属储量,这是制造发电玻璃的重要原料。虽然多次陷入资金断流、合伙人出走、媒体舆论的危机,但在持续不断收到武汉、合肥等城市主政者邀约办厂的热情邀请时,潘锦功并未放弃在扎根成都。

提及原因,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成都包容的社会和市场环境,这恰恰是科技创新试错所必需的土壤。也正因如此,新技术才会有更多落地应用的场景,大运会便是其一。

对这点同样感触颇深的是成都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睿睿博士,他是四川省和成都市特聘高层次人工智能领军人才专家,所在团队是成都市重点引进的科研团队。

张睿睿的公司研发了大运会服务机器人——蓉宝。在实地考察场馆痛点、深挖科技赋能大运需求的基础上,这款机器人除询问、翻译、引领等常规功能外,还增加了应急服务功能,即“移动AED”。另外,据张睿睿透露,蓉宝还有望在颁奖环节列队出现,这也是成都大运会的隐藏亮点之一。(7月29日下午,该惊喜已在城北体育馆武术套路比赛男子长拳项目的颁奖仪式上出现)虽然大运还未结束,但蓉宝已被成都社区、博物馆等多地预定,这款为大运会定制的机器人将在赛后继续服务成都市民。

“蓉宝”机器人正准备为获奖运动员颁奖。(成都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图)

除蓉宝外,睿乐达还为大运会研制了一款黑科技——大运元宇宙系统。这套系统主要服务于运动员的衣食住行。运动员只要拿着手机,在成都宽窄巷子、熊猫基地等特色景点,对准建筑、小吃餐牌等,系统便会自动识别,并给出历史、文化等方面相应的英文解释,系统还同步接入了数字人民币系统,可以实现线上购买。

目前该系统针对大运会相关人员开放,之后将依托成都文旅资源逐渐铺开,最终发展为集导航、支付、导览、购物、交友为一体的文旅App,大运会的试用是其之后应用于成都文旅产业的一次重要场景模拟。

张睿睿认为,对于科技企业而言,最大的困难是早期应用场景的寻找。

“我们想做很多开创性的东西,希望有相关的平台和市场让我们做尝试。比如我们为新能源车开发的机器人储能充电停车场产品,它能实现机器人把电池直接送到汽车面前,成都市为产品协调了很多场景落地,给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很多帮助。”

加快科技成果化

如何看待“科技大运”的城市考题?对这一话题,亲历者、参与者、围观者意见不一。

有人对此持保守态度,他们认为大运会更多担任的是科技成果展示平台的角色,大多数产品距离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还需要时间。另外,除生产条件限制外,如发电玻璃、服务机器人等,成本门槛也比较高。

此类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当前成都科技与产业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

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15万家,高校院所65所,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全球第29位,较2021年上升10位。2023年上半年,成都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2家,总数增至17家,居全国第7位;上半年成都专利产出同比增长达26%。高校密集、高企破万的成都并不缺科技成果原创产出,真正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从总量增长到发展增质的根本变化。

7月3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将发展重点集中在科技创新与产业体系的联系上。

10天后,针对“成果本地转化率低、转化服务链条不完善、创新平台成果溢出不足”等问题,成都市提出28条具体政策措施,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向产业转化是成都站在历史发展关口作出的坚定选择。想象力只有落地为科技成果,并实现“1”到“100”的产业化蜕变,才能真正成为生产力,从而实现创新价值。

从360度无盲区的自动驾驶巴士,到支持83种语言实时翻译的智能翻译对讲系统,成都的科技活力与创新力量以看得见的方式在大运会场景中成果化。

大运会,实质是成都将想象落地、加快科技成果化行动的一个特定场域,它将那些已出现但尚未普及的未来景象呈现给世界。

未来成都是什么样?科技大运也许已给出一部分答案。

© 2023,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