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地市级”苏州一直备受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7月5日至7日在苏州调研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苏州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银行活水浇灌。《“苏州实践”何以成为样本?|“金融生态深调研”①》对此进行了深度剖析。放眼全国,聚齐国内全部十九家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地级市,唯有“最强地级市”苏州。它们扎堆于此,深度内卷。
《苏州银行业为何“卷”声载道?丨“金融生态深调研”②》刊发之后,苏州各银行各出奇招亲近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之深度内“卷”现象成为热议话题。
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实践中,苏州银行业为何不回避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更令外界疑惑的是,在苏州企业界整体获得融资便利度全国最高的情况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世界级顽疾为何在苏州销声匿迹?
为何同样的银行机构在苏州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它们根植的苏州金融生态环境有何特殊之处?它可能在全国复制吗?
银企关系融洽
“金融生态”最早源自1935年出现的“生态系统”概念,其核心思想是生态平衡。2004年,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正式提出“金融生态”概念,各地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各类考核评价由此兴起。其中,江苏省颁布实施了《关于全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从7个方面框定了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应具有的表征: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图)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团队认为,上述7个方面的表征中,最重要的核心评价指标是银企关系,其核心要求是区域金融生态对当地实体经济提供的服务,与当地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需求相匹配。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进入新常态以来,区域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业关联度愈强。一个区域实体经济发展良性,其金融生态必然正向;反之,一个区域实体经济问题频仍,其金融生态必受牵连;
其次,融资功能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功能。承担这一功能的主要是银行和资本市场,前者以信贷支持为主,后者以公开发行债券或股票募集资金为主。2022年末,两者在中国新增社会融资总规模中的占比约为2/3和1/3。可见,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仍然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图)
第三,银行是金融业的中流砥柱,也是其他各类金融业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个区域的银行业是否发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金融生态是否优良,决定了该区域其它金融业态能否获得更好的发展。
对照之下,如何评价苏州的金融生态,关键视乎苏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和服务成效究竟如何。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团队在苏州调研期间发现,苏州银行业在存贷款规模、制造业贷款规模、不良贷款率等指标上均保持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这显示出苏州银行业与实体企业之间关系非常融洽,实体企业的金融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
在其它6个方面的评价维度中,苏州在地方政策支持、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和市场化水平等多个领域可圈可点。特别是困扰很多地方政府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苏州几乎销声匿迹。2022年,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苏州金融领域的“获得信贷指标”排名全国第四,其中“企业融资便利度”指标获评满分,位居全国之首。
为何想贷?长伴之下共生共荣
苏州制造业与金融业的共生历史悠久。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乡镇企业率先发展壮大。企业预警通大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1年间成立的苏州制造企业,目前仍在营业的约1.56万家,约占苏州2019年前成立的存量制造业企业12%,其中绝大多数注册地位于苏州辖下各县级市。
这些持续经营长达20年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正是苏州制造业的底色。他们之中,涌现出沙钢集团(1975年创立)、盛虹集团(1992年创立)和恒力集团(1994年创立)3家世界500强企业;亨通集团(1991年创立)、协鑫集团(1990年创立)和永钢集团(1984年创立)等26个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图)
纵览这些穿越多个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的企业发展历程,有一条鲜明的主线,就是顺应技术革命和时代发展潮流,不断迭代产品、工艺、流程和商业模式,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亨通集团为例。创立之初,该公司仅是苏州辖下吴江县一家生产通信电缆的乡镇企业,但该企业很早便意识到未来通信技术是光缆的天下,因此持续不断地在光缆生产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当时,光纤生产最核心的光棒生产技术依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且拒绝向中国企业转让。2007年,亨通集团决定走自主研发路线,在没有理论、没有装备、没有工艺、没有原料,一切从零起步的情况下,亨通集团依靠日均50万元、持续1200多天的持续投入,最终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卡脖子”,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棒产品,一举将我国光纤网络建设成本降低了70%。
在苏州乡镇企业持续创新迭代过程中,金融机构的助力不可或缺。亨通集团从创立初期获得吴江建行500万元经营贷款,到成长为授信额度超过500亿元,2022年营收超过1450亿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获得了来自金融机构的扶持和帮助。
类似案例在苏州并不鲜见。苏州辖下4个县级市均为中国十强县。高度发达的县域经济催生了同样活跃的县域金融。在苏州,已有4家法人银行在A股上市,其中3家是农村商业银行(苏州银行虽是城市商业银行,但前身也由农村商业银行改制而来)。上市法人银行数量与上海相同,仅次于北京。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图)
苏州农商银行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时表示,苏州本土金融机构与本土制造业企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与很多企业相伴成长。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上市银行2022年报统计分析发现,2022年底苏州4家上市银行制造业贷款平均占比超过20%,远高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图)
因何抢贷?政府贴息支持“智改数转”
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着未来。
“灯塔工厂”是世界经济论坛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的工业4.0技术应用的最佳实践工厂,代表全球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的最高水平。中国目前50家“灯塔工厂”中,苏州就有6家,数量高居全国第一。苏州企业的“含智量”为何如此之高?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图)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团队调研发现,虽然国家和许多地方政府也提出了鼓励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但企业“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情况比较普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投入的成本高昂,但企业对由此带来的潜在经济效应缺乏准确清晰的判断,以致于企业管理层在决策时难以形成一致意见。
苏州的制造企业则不然。仅2022年一年,苏州就有1000家工业企业共计投入510亿元升级改造设备,企业数字化转型热情高涨。究其原因,根本动力还是政策支持力度和政府服务深度。
2021年,苏州以“新年第一会”的方式按下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以下简称“智改数转”)加速键,提出2023年底前完成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
为确保完成上述目标,苏州先后出台十余项相关政策文件,其中《关于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智改数转22条”)第一条,便是“设立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贴息奖励资金”。其中明确规定,对获得智改数转项目贷款的企业,市、区两级财政按照项目贷款额分别给予 1%贴息奖励,其中市级财政对单个企业每年最高奖励额度达200 万元。
国开行苏州市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智改数转项目贷款一般属于中长期贷款,按目前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4.3%测算,在获得贴息之后,企业的贷款成本仅为2.3%左右。苏州建行有关负责人也介绍称,该行2022年发放智改数转贷款18亿元,在苏州四大国有银行中位居第一,其中为某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智改数转贷款3亿元,分别从苏州市、区两级财政各获得200万元贴息,较大程度上减轻了该企业的财务压力。
截至2022年末,苏州已有607家企业签订智改数转专项贷款,累计授信额415.1亿元,实际发放130.6亿元;兑现2021年贷款贴息奖励资金2936万元,其中市级贴息1353万元,有力撬动了企业投入智改数转的积极性。
2022年末,苏州智改数转推进实施项目超1.12万个,涉及企业超过9000家,覆盖规上工业企业超过6500家,项目数量超年度目标达124%。当年,苏州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9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2家。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图)
为何敢贷?苏融通填补银企信息鸿沟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且贵是世界级难题。苏州的解题方案是什么?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团队在苏州调研期间,“苏州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被频频提及,成为苏州各金融机构和制造企业普遍认可的“苏州特产”。
目前国内推出“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及类似平台的省份包括安徽、海南、广东等,推出此类平台的城市则有苏州、无锡、绍兴、遵义等。其中,苏州是较早推出该平台的城市之一。2023年,该平台正式定名“苏融通”。
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苏融通)网站首页截图。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它“特”在何处?为何会得到苏州各界一致认可?它对苏州金融生态建设发挥了哪些作用?
调研团队通过对该平台功能结构拆解、数据统计分析和实测体验等方法,还原“苏融通服”承载的功能和价值。
第一,政府全面管理,有效弥合银企信息鸿沟。
“苏融通”是苏州市政策性金融服务的线上总入口,主要解决融资信息和渠道问题,引导供需双方更好对接。平台使用者主要是有金融需求的实体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平台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一站式整合政府各涉企部门的数据资源,减少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差,让金融机构在获客、授信、定价等金融服务方面更加精准合理,从而降低金融机构和企业双方的财务成本,同时降低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
根据苏州市政府相关公开信息,苏融通于2015年12月1日正式运行,由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牵头建设,苏州市国资委全资控股企业——苏州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进行运营。可见,该平台从出资到运营全部纳入政府管理之下,有效保证了平台运作的规范化和各类涉企信息的权威、安全。
目前苏州大部分有融资需求的企业都会在苏融通上注册并发布融资的需求;平台综合工商、质检、社保、城建、环保、司法等各类涉企政务信息以及企业缴税、水电气、大宗贸易、海关数据、银行征信记录等经营信息进行综合评分,弥补了银行与贷款客户之间的信息差。银行可以根据平台提供的各类数据来综合判定企业资质,并进行企业画像和自主对接,有效节约了银行的获客成本。
苏融通平台运作示意图。(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图)
第二,引入增信和金融科技公司,为中小微企业获得融资“开门铺路”。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原因之一是中小微企业的相关数据少且分散,征信记录难以符合金融机构的授信标准。
如何破解?苏融通引入增信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公司运用大数据风控技术参与平台运营。这相当于为中小微企业打开通往金融机构的一扇门,企业只需提供必要的经营数据,就可以在平台上发布需求或直接对接入驻平台的金融机构;而增信机构则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增信服务,为企业获得金融支持铺平一条路。
基于金融科技公司和征信公司的共同支持,原本分散的企业信息通过苏融通平台被汇总整合并用于企业画像,而金融机构据此更加了解企业情况,有效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获客效率,减少了金融机构的成本。
苏融通平台银行融资产品展示页面截图。
第三,政府重奖机制,把企业融资便利度指标直接拉满。
中小微企业融资贵,原因是中小微企业通常经营风险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金融机构从经营安全角度对其风险定价自然较高。
怎么解题?苏融通得到了苏州市财政的全力支持,该局台了多项奖励支持举措。比如首贷政策,当金融机构给予首贷客户放贷后,政策会给予奖励金额1%,最高50万元;又如信用贷政策,针对信用分600分以下的企业,奖励年度新增贷款总额的3%;针对信用分600分以上的企业,奖励年度新增贷款总额的5%。其它奖励政策还有信保贷、团队奖励、制造业担保业务补助等等。
受访的11家苏州主要银行负责人一致认为,苏州市通过苏融通推出的奖励政策有效对冲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风险,极大减轻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图)
第四,覆盖企业初创到上市全周期。
除了信贷,苏融通还提供为中小微和科创企业股权直接融资相关服务。目前,苏融通提供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先进材料等24条投资赛道。苏州本地4家创投机构入驻平台,涵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
苏融通平台股权融资展示页面截图。(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图)
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相比,苏融通起步早、发展快、功能完备,特别是引入政府各部门涉企政务信息、企业水电气和海关数据等经营信息并进行综合评分,而政府各类奖补政策也有效破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顽瘴痼疾。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度高,苏融通已成为苏州吸引和支持中小微和科创企业来苏发展的一大利器。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入驻企业主体近24万家,银行保险各类机构80家,已为苏州6万多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1万多亿元。
四方互助良性循环
无论是与企业长相伴,还是及时支撑“智转数改”,抑或向中小微企业输血,苏州金融业的良性运营都离不开当地的金融生态。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团队在调研中发现,苏州金融生态长期保持优良状态,则得益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等多方数年如一日的合力营造与呵护。
优良的金融生态持续支持苏州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最终形成实力强大的多个产业集群;实体企业用持续稳定的利润、税收和就业等贡献反哺地方经济,助力地方政府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由此形成“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地方政府”的良性循环。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图)
以上正是苏州金融生态堪称全国样本的秘诀。
那么,在获得政府和金融机构长期的真金白银支持后,苏州实体企业为何没有扎堆倾向房地产或其他所谓“暴利行业”?企业为何能够长期守约按时还本付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又为苏州地方经济带来哪些回报?尤其令人好奇的是,在服务中小微企业下沉和保持较低不良率的行业世界级不可能平衡难题中,苏州银行业为何还能保持全国最低的商业银行不良率?《苏州金融生态深调研》④将对此揭秘。
© 2023,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