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出生的阿汤哥今年已经61岁了,简直是好莱坞的拼命三郎。
迪拜塔500米处漫步,1500米高空徒手扒飞机。
六分半钟的潜水作业一镜到底。
飙车跑酷跳伞攀岩……全都亲自上阵,主打的就是一个真实。
为了拍《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以下简称《碟中谍7》),他又骑着摩托车飞跃4000英尺的悬崖。
在好莱坞浸淫许久,阿汤哥自然知道如今特效技术的超能力,但他依旧坚持亲自挑战惊险动作,一如27年前“碟中谍”系列刚开启时。
有了这份坚持和热爱,《碟中谍7》一上映就成绩斐然:IMDb8.3,烂番茄99%,豆瓣8.0。
01
前段时间,几位富豪乘坐一艘泰坦尼克号观光潜艇在海底深处发生内爆,这个消息让人感受到一股绝望的深海恐惧。
结果《碟中谍7》一开场,就是一艘潜艇在海底发生事故,且原因更加诡异和恐怖:潜艇发射的鱼雷原本往前冲得好好的,突然拐弯过来对准自己。结果可想而知,潜艇连同里面的人全军覆没,尸体浮上海面被浮冰盖住,很久之后才被人发现。
潜艇发射鱼雷的整个过程也很诡异:雷达上显示有一艘潜艇先发射了鱼雷,于是他们开始反击。明明屏幕上对方的潜艇和鱼雷清晰可见,但二者过了一会之后居然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像从未存在过那样。结果下一秒,镜头一转对准了设备屏幕上的一团蓝光……
熟悉科幻片的朋友看到这里,应该立马闻到一股熟悉的味道了:人类对人工智能的天然恐惧。
《碟中谍7》在开头就利用潜水艇爆炸事件迅速点明了本片的主题: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对抗。
前六部的终极BOSS虽说恐怖但至少还是人类,比如官方内部高层、恐怖分子和军火贩子等。但这一次,由阿汤哥饰演的伊森要对抗的是能分分钟操控世界的“智体”。
智体是理性的终极化身,它无处不在,无所不知,世界上的一切对它来说只是计算问题。如果智体和任何一个组织或者国家达成合作,那么世界霸主的地位就毫无悬念了。
但它的阿喀琉斯之踵却是一个小小的实体:一把由两部分组成的钥匙。一旦这把钥匙打开了藏在世界上某处的一个小小的钥匙孔,智体就会瞬间解体。
于是,由伊森带领的IMF小队再次踏上征途,维护世界和平,消灭智体。
IMF三巨头再合体:卢瑟,沉稳聪慧,经常更够在关键时期给伊森以启发和帮助;班吉,技术宅加搞笑担当。
片中的谍女郎们也个个吸睛,颜值与实力并存,每位都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老搭档伊尔莎气质出众,武力值拉满,与伊森简直是绝配。
蛇蝎美人“白寡妇”艳光四射,凌厉果断,每次出场都能瞬间吸引观众的目光。
新加入的格蕾丝则是标准的美人坯子,作为“神偷”智商过人,狡猾中带着真诚和脆弱。
还有一位女杀手颇得前段时间大火的韩剧中“疯批”莎拉美人的真传,人狠话不多,咔咔就是干。
除此之外,曾在1996年的《碟中谍》中饰演IMF局长的基特里奇再次亮相,怀旧气息浓厚。
02
《碟中谍7》作为一部动作片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完美。
追车戏中穿插着搞笑和调情,
动作戏惊险刺激,能从垂直的火车上一节节爬上去,
自然更少不了那场在挪威的海勒瑟科朋雪山完成的、被誉为“影史最庞大特技”的悬崖飞车+高空跳伞。
这一套动作下来,对于已经年过半百的阿汤哥来说自然是挑战不小。为了能够呈现出最佳状态,阿汤哥在正式拍摄之前专门训练了一整年的定点跳伞和越野摩托飞车。
在经历了超过500次的跳伞之后,他已经是导演口中的“跳伞机器”。
练习摩托车时,则需要在人工搭建的虚拟跳台上完成。每一次动作都要用GPS记录下路径、角度和速度,并结合当时的风向和风速,计算出最佳弧度,以此来让阿汤哥能够更为完美地控制自己身体的角度,呈现出最镜头化的飞车过程。
加起来不过2分钟的镜头,阿汤哥光是练习摩托车跳跃,就重复了13000次。
等到真正拍摄时,其实阿汤哥第一次就已经做得很好了,导演也接连夸赞。但阿汤哥还是坚持重复了6次,因为他想要达到自己心中最完美的程度。
电脑特效如今已经很成熟了,做出来的镜头可能比他冒着生命危险完成的动作更加流畅优美。因此,看到阿汤哥这么拼命,不少人也会有疑惑,花费一年的时间、金钱去亲自做动作,是不是有点偏执?
其实联系到“碟中谍”系列电影和阿汤哥电影内外的语境就很好理解了。
首先,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深知人工智能的不可或缺,手机或许已经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依旧会时不时恐惧和担心:手机被偷了怎么办?存的那些照片和文件怎么办?网盘资料泄露了怎么办?实在不行还是动动手存在硬盘里吧?
而这种对于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终极思考,驱动了无数影视作品、名著和学术文献的诞生,这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终极恐惧。
《碟中谍7》则是接续思考了这一主题:人类究竟有什么不可取代之处令其能够继续存在?人类又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对抗?
其次,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大荧幕转移到小屏幕,我们对影像的阈值越来越高,因为知道那些危险的动作,恐怖的怪物都是假的,所以看电影的时候注意力越来越涣散,参与感越来越弱。
但像阿汤哥这样用自己的身体与影像形成共存,演员的生命参与进电影的制作时,观众也会由此被吸引,会为阿汤哥揪心,会与阿汤哥共情,会同电影一同呼吸。
此时,演员、电影与观众再一次无比浪漫地被链接起来,大荧幕和经典电影的魅力再一次形成刺点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03
《碟中谍7》最核心的,还是人。
这个系列出第一部时,已经有了很多优秀的动作片,如著名的“007”系列。但伊森之所以能够从一众男神中脱颖而出,除了阿汤哥的容貌之外,还因为他更像一个人。
他不像邦德那样永远风流倜傥,不像麦克伦那样时刻硬汉,他保守忠诚,常常犹豫,更多则是痛苦与内耗。
伊森没得选,他只能不停往前,只能一次次接受挑战,超越自我。
阿汤哥也一样,他既然是一个人,就要用自己的肉体去与那些危险硬碰硬,去玩命式打卡世界上的各处地标,爬上跑下。
是的,实拍其实并不完美。即便是训练了那么久,《碟中谍7》中那两分钟镜头的结束处,阿汤哥还是有些微的踉跄。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这种意外,更加迷人。
在“人与AI的对抗”这个母题下,《碟中谍7》展开了它的叙事与动作设计。
智体作为人工智能,它对每次可能会产生的结果,以及每个结果发生的概率都了如指掌。所以它在男主伊森最危险的时候集齐了他所有的好朋友。毕竟伊森最在乎的就是朋友,为了保全他们,他自然会放弃、投降和慌乱。
此时,是卢瑟提醒了伊森:人类内心的情感才是对抗AI最强大的武器。人会犹豫,感情用事和冲动。
所以,三个伙伴自始至终都陪伴着伊森;“神偷”格蕾丝才会在最后一刻放弃脱身而出的机会,决定和阿汤哥一起并肩作战;那个神秘的女杀手才会在临终前告诉伊森钥匙的锁眼在哪里。
而《碟中谍7》中所有关键情节的推进,都是人类在最后关头所爆发出的那种强烈的情感。
为了应和这一点,片中设置的动作戏份几乎都是一对一的贴身肉搏:从威尼斯桥上的短兵相接,到小胡同里的二对一,再到火车顶部的肉搏,打斗基本上都是利用空间的优势展开,而非高科技的使用,以此完成的视听体验则能够更好地将观众带入到剧情当中。
《碟中谍7》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动作片,它的完成度很高,整体设计中也包含了创作者和演员对于电影的爱。
这种爱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一种甘愿将自己的身体与电影一同发展的在场和此刻。也只有这种付出,才能够调动观众的真情实感。
© 2023,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