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是湘中隆回县大山深处的一个偏僻小山村,那儿像大多数农村一样,平常就剩一些零星散居、行动迟缓的老人和几个百无聊赖的细崽子,连狗都懒得叫几声,只有过年前后青年人回来了才热闹几天。
我们家也是,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就我九十多的奶奶和七十多的父母守着那栋前几年盖的两层半小楼,看着日头缓慢的移动。奶奶身体一直很硬朗,春天还拄着拐杖下地种豆子。我每星期打电话回家,有时候微信视频,奶奶都要和我说说话,问问外面“乖态(漂亮)”的“大世界”,祖孙俩答非所问的“港港白话(聊天)”。
前段时间奶奶偶受风寒,消化不良,上吐下泻,卧床好几天。表妹夫是“农村合作医疗点”的村医,每天殷勤上门打针送药,但起色不大。父母急得搓手搓脚,日夜轮流服侍在奶奶床前。表妹夫说得想办法送大医院,至少要送到乡卫生院去。可奶奶不能坐车,就是因为不能坐车,老人一辈子几乎没出过远门。
父母打电话给乡卫生院,请求医生出诊。医院先是回答缺人手。父亲搭“摩的(摩托车载客)”去了一趟卫生院。卫生院的医生态度坚决:不出诊!这么大的年纪了,即使送去,他们也不收,得往大医院送,他们条件有限。
好在奶奶身体没有其他毛病,在父母的细心照料下,渐渐康复,又能到处慢慢转悠“视察”了。
如今,农村留守老人多,且大多散居山岭,独门独户,小痛小病,要么挨一挨,要么就在村合作医疗点打针,拿点药呷呷。如果年龄大、病情重、病程长加上不能坐车的老人,乡镇卫生院既不愿意出诊,更不愿意接收。
几年前,一位五十来岁的邻居,半夜心绞痛,打电话到卫生院,答复让送去。其家人好不容易找来一辆农用小货车,送到医院,医生一看说他们没办法,让赶紧送隆回大医院。从我们乡到隆回县城,山区公路得走两个多小时,结果车开出没多远,人就走了。
年前,我八十多岁的三舅爷爷就是因为上医院看病、买药,滑倒在雪地里,浑身血污,半天爬不起来,幸好被外出回来的表叔看到,背了回家,但身体从此元气大伤。
乡镇医院不愿意出诊,这和现在的医患关系、医生医院的自保意识有很大关系。这让我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同样是医疗设施更加简单的乡镇卫生院,那时只要有人上门请,哪怕是深更半夜,哪怕是乌风暴雨,他们背起药箱就往患者家里赶,那时候还得走十几里山路呢。
眼下,乡村振兴,各行各业建设正如火如荼,但不能缺少乡村医疗救治机制建设。现在,农村合作医疗点已初具规模,运转比较规范。但这只是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经济上的困难,还没有解决“难看病”、看病不方便的难题。
为此,我建议:一是在现有各村合作医疗点基础上,建立村民健康电子档案,该档案数据和乡镇、县体系医院联网共享;二是建立乡镇卫生院医生巡诊机制,医生定期上门看望诊断独居、孤寡、患慢性病的老人,一方面及时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和村民建立情感,形成良好医患关系;三是建立严格的出诊机制,要像人们拨打110、119电话一样,做到有求必应,快速行动。将基层医院的出诊率、出诊时间、群众满意度等纳入单位年度考核,和医生的职称评定、奖金多少直接挂钩。
(作者为江苏省南京市公务员)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 2023,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