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7》上映当天好莱坞大罢工,是巧合吗?

2023-07-19 21:58:06

在经典美剧《老友记》当中,有这么一集:莫妮卡遇到了瑞秋高中舞会的舞伴,当年全校最酷的男生奇普·马修斯,于是兴奋地约了奇普出去。结果,莫妮卡失望地发现,奇普真的就是那个高中时的奇普——高中毕业十几年之后行为举止仍然幼稚得像个高中生。

近期上映的《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以下简称《碟中谍7》),就是另外一个“奇普·马修斯”。这个经典系列已经有近三十年历史,在《碟中谍7》中,六十岁的阿汤哥仍然敬业,配乐也仍然是那个熟悉的旋律。但是,不仅是阿汤哥和配乐,导演和编剧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电影的理解,也停留在三十年前。

电影《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片长164分钟,图为男主演汤姆·克鲁斯和女主演海莉·阿特维尔在该片中的剧照。(资料图/图)

编剧导演能力全方位退化

《碟中谍7》的最终反派,被设定为可以潜入任何网络并且随意更改网络内容的人工智能“智体”。这本来是一个极具当下现实性的设定,但在片中,“智体”能够造成的破坏,是已经被影视作品反复演绎的窃取、篡改欧美国家情报机构的资料。而影片中的应对方法,竟然是把所有资料人工备份纸质版。就连这些,也只出现在影片开始介绍性的对白里。无所不能的“智体”在影片中真正做的事情,就只有在机场抹去了盖布瑞尔的影像,以及伪造班吉的声音,向伊森传达错误的信息,让他落入打手的埋伏——这些事情,1996年第一部《碟中谍》里的退休老黑客卢瑟也做得到。

作为一部动作片,动作戏的设计和创新是最大的看点和卖点。但是《碟中谍7》中两场主要的动作戏,一场是在好莱坞动作片中已经上演了无数次的城市飙车,另外一场则是1996年第一部《碟中谍》里就已经出现过的火车戏。在1996的那场火车戏当中,充当场景的是当时刚刚投入运营一年的英法海底隧道。片中出现了当时最先进的跨海高速列车,导演和编剧甚至让反派驾驶的直升机开进了海底隧道。而到了2023年的《碟中谍7》,跨海高速列车变成一辆烧煤的蒸汽火车。在整场火车戏当中,唯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是火车最后一节一节坠崖了——就连这一点,之前也有动作片展现过。

除了动作戏,“碟中谍”系列的另外一个看点是每一部中都会有的、极具生活化的特工道具。例如口香糖一样的高爆炸药、可以爬上迪拜塔的壁虎手套、用作显示屏的书等等。但在《碟中谍7》当中,完全看不到这样有新意的道具。

创意上的大幅倒退,反映了编剧能力的退化。这种退化也体现在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上。

作为“碟中谍”系列的完结之作,本片特意拉来之前几部电影中的伊尔莎和白寡妇。遗憾的是,这两位在之前的影片中极具个人魅力的角色,在《碟中谍7》当中被塑造得极其失败。白寡妇这样一个极有城府和手段的人物,在本片中最大的作用,就是被女主角搞晕,替换身份。那几次半醒半睡的搞笑场景,更是直接把一个难缠的反派降格成了搞笑的小丑。而在前两部当中智勇双全的伊尔莎,在《碟中谍7》当中更是彻底沦为工具人。她的唯一作用,就是给伊森送上那半片钥匙。完成这一任务之后,为了给新的女主角让位,原本擅长狙击的伊尔莎,非要拿着刀去和反派肉搏,打到一半更是开始徒手硬上,最终如愿以偿,被反派用刀捅死。

替代伊尔莎的《碟中谍7》女主角格蕾丝,塑造得也十分失败。从一开始只为自己考虑,到最后认同伊森,格蕾丝的每一次转变都极其生硬——上一幕还要带着钥匙和钱逃离伊森,下一幕就突然同意接受任务。伊森与格蕾丝的感情戏更是莫名其妙。反派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就让伊森在伊尔莎和格蕾丝之间二选一。要知道伊尔莎之前和伊森出生入死好多次,而格蕾丝只是一个刚刚认识,还偷了伊森的钥匙跑路的小偷。关键是伊森竟然还犹豫了。

除了格蕾丝之外,新加入的那几个角色,包括且不限于出场就是为了搞笑的特工二人组,被伊森感动,死前透露关键情报的女反派,则完全是脸谱化的工具人。

编剧能力退化衍生出的后果,就是审美水准下降。其典型代表是班吉在机场拆除炸弹那场戏。这是主角团队与“智体”的第一次交锋,片中的情节安排是让班吉去解一道又一道脑筋急转弯一样的谜题。似乎在导演和编剧看来,主角团在万分紧急时刻花时间解答这样老套的谜题,就是“有趣”且“合理”的。

导演编剧似乎无法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于是只能一股脑儿地拍摄,一股脑地放进影片里。其结果,就是《碟中谍7》仅仅只讲了半个故事,片长就达到164分钟。

与之相对的,是2023年春节上映的《流浪地球2》。《流浪地球2》的粗剪版时长有四个多小时。那一版戏剧张力最大,给人的感动也是最强的。这个时长完全可以剪成上下两部来上映。但是,为了在一部电影中情绪和故事表达的完整,郭帆导演团队不得不优中选优,几经裁减,最终才有了现在版本的《流浪地球2》。这才是对自我有要求、对作品有追求的做法。

制片人“史上最成功”,做的电影成功吗

《碟中谍7》存在的这些问题并非孤例。实际上,近年来好莱坞的大制作影视剧,很多都制作精良但是故事冗长、缺乏新意。这背后的原因,是好莱坞的编剧模式出现了很大问题。

就在《碟中谍7》在国内上映的2023年7月14日(北美院线7月12日上映),好莱坞爆发了自196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演艺圈罢工行动。包括好莱坞一线巨星、普通演员、配音员、歌手、影视媒体人、摄影师等在内的16万影视从业人员宣布集体罢工,抗议大制片厂和流媒体对从业人员的不公待遇。而早在2023年5月初,美国编剧工会(WGA)就已经开始持续两个多月的罢工。

当地时间2023年7月14日,美国演员工会成员加入美国编剧协会成员的罢工行列,在纽约NBC洛克菲勒中心外行走。此前编剧们对好莱坞制片厂的罢工已经持续了三个月,演员和相关媒体从业者的加入可能导致好莱坞的制作完全停工。(视觉中国/图)

编剧是决定一部影视作品故事好坏的根本因素。但是在好莱坞的制作体制之下,编剧长期面临工作强度高、压力大、薪酬和待遇与付出不对等等问题。据《洛杉矶时报》报道,2018-2023年好莱坞高管的最高平均年薪是好莱坞编剧平均年薪的384倍。因此可以看到,几乎每次好莱坞的罢工事件,都是从编剧工会开始的。

上一次好莱坞大范围罢工事件是“2007年-2008年美国编剧协会大罢工”。和2023年一样,那次罢工的谈判对象,也是真正掌控好莱坞资本的美国制片人联盟(AMPTP)。当时,超过12000名美国编剧,自2007年11月5日至2008年2月12日,进行了持续一百天的连续罢工。这次罢工,造成了超过5亿美元的直接损失。而近几年好莱坞电影和剧集的普遍问题,也可以看做那次罢工事件的后续影响。

2008年至今的十几年,“制片人中心制”模式逐渐在好莱坞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所谓“制片人中心制”,指的是围绕制片人组织创作班子并由制片人决定最终剪辑的原则。制片人中心制里,制片人决定了剧本的框架和走向,导演只负责把剧本变成画面,这背后庞大的明星群体、制作团队,都由制片人决定。在一个成熟制片人中心制体系中,导演甚至没有剪辑权,拍完就完成工作。后期都由成熟的团队接力。

在美国电影史上,制片人中心制一直处于和导演中心制的博弈当中。1930年代,由于华尔街资本深度介入好莱坞,导演的职能被分解于制片厂体制之中,制片人中心制第一次成为好莱坞主流模式。这一模式造就了经典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也造成了好莱坞类型片模式的僵化。随着欧洲电影作者论的挑战,以及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和马丁·斯科塞斯等导演的崛起,好莱坞导演逐渐夺回了对影片的决定权和最终剪辑权。1990年代之后,制作人所代表的资本方与导演所代表的创作方达成了微妙的平衡。这也造就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好莱坞大片”模式。

2008年之后重新占据主导地位的制片人中心制,相较于之前有所不同。基于盈利最大化目的制作出的影视作品,必然是保守的。相较于冒险尝试新的题材和创作模式,他们必然倾向于选择复制已有作品。于是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同一个世界观下的作品,越来越多的基于已有作品的前传、后传和衍生剧。这些作品,就是现在广为流行的各种“电影宇宙”。

以最为成功的“漫威宇宙”为例。截至目前,漫威宇宙已经有了三十部电影、十余部电视剧集,以及电视短片和动画作品。但是在谈及这些作品的时候,除了主演,我们谈论最多的不是某一部作品的导演和编剧,而是漫威影业的总裁凯文·费奇。漫威宇宙的所有作品,可以说都是在凯文·费奇的理念下统一制作出来的。这保证了漫威宇宙世界观和故事线的一致性。但是也导致导演和编剧彻底沦为听从资本指挥的提线木偶。

在漫威宇宙的每一部作品当中,人物的设定都是已经确定的。故事的开场和结局也是创作剧本之前就已经确定了的:从开头承接上一部作品的结尾,到结尾为下一部作品留下一个引子。这种八股文一样的命题作文,留给编剧和导演的空间极为有限。这种创作模式占据主流,也必然导致好莱坞创作能力的急剧下滑。

对于这种情况,不止一位好莱坞知名导演提出过批评。马丁·斯科塞斯就曾毫不客气地指出:“我不看漫威电影。我试着看了一点,但漫威电影不是电影(cinema),是主题公园,不能向观众传达情感和给予观众心理体验。”

让这种情况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网络和大数据的普及,制作方能够清晰地看到受众们的喜好,进而投其所好地去制作更多同类型的作品。

在过去十余年中,这种模式的确带来了商业上的成功。“漫威宇宙”成为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电影系列。凯文·费奇制作的电影全球票房合计共超过291亿美元。他也绝对称得上是目前电影史上最成功的制片人。

但这一切都建立在透支整个好莱坞创作潜力的基础上。“复仇者联盟”故事终结之后,漫威宇宙新阶段的电影当中,甚至没有一个能够撑得起台面的故事和人物。

在漫威宇宙之外更是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和微薄的薪酬,使得美国编剧们疲于奔命。他们无暇顾及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也不理解现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当中,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有越来越多炒冷饭的续作。仅从2022年年底到现在的半年时间,好莱坞就连续炮制出了包括《阿凡达2》《疾速追杀4》《速度与激情10》《碟中谍7》等在内的多碗冷饭。而这些冷饭,片长一个比一个冗长,情节安排和动作设计一个比一个老套。

这种境况,让人唏嘘,更让人深思: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尚处在起步阶段的国产电影工业,要怎样才能健康前进?

© 2023,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