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厅观察丨美国“印太战略”意欲何为?

本月,美国加大力度兜售其所谓“印太战略”。

5月12日-13日,美国—东盟领导人特别峰会在华盛顿举行。紧随其后,美国总统拜登于20日-24日,先后访问韩国、日本。

一系列布局背后目标明确,就是要求亚洲国家出钱出力,帮助美国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霸权。野心勃勃的“印太战略”究竟给亚太地区带来了什么?一起来看本周的《蓝厅观察》↓↓↓

视频丨蓝厅观察:美国“印太战略”意欲何为?

印太经济框架:对抗中国

美国总统拜登任内首次亚洲之行,中国处处被点名。美官员和媒体毫不避讳,大谈拜登如何与韩日等国协调,围堵中国。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报道中称:

(拜登总统)5天行程从去韩国到日本,希望借此对抗中国在该地区(亚太地区)不断提升的影响力。

自23日拜登在日本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起,包括美国在内14国正式入群。

“印太经济框架”被视为美国“印太战略”的经济抓手。该框架包含“公平贸易”、“弹性供应链”、“清洁能源和基础设施”、“税收和反腐”等四个关键支柱。美国旨在借此与中国在供应链、数字贸易等方面展开排他性竞争,甚至进一步减少在供应链方面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简单说,“对抗中国”就是这个框架最显著的标签。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5月25日指出:

这个“框架”打着“合作”之名,行排他之实,企图建立美国主导的贸易规则,重组产业链体系,让地区国家与中国经济“脱钩”。大家会看清楚,“印太经济框架”是扰乱地区合作的设计,是胁迫地区国家的工具。

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原副议长、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则表示:

这个所谓的“印太经济框架”并不是一项包容性、共促繁荣的经济合作协定。美方强调的是,这个“框架”下的规则必须由自己来厘定。单方面由美国“一刀切”,完全无视创始成员国的发展水平不一,以及劳工、环保等标准参差不齐的现实。这跟“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商共建共享形成非常强烈的对照。

印太战略:打造“亚太版北约”

美国宣称其“印太战略”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

听起来“满满正能量”,但事实上美国做了什么呢?渲染中国在南海的威胁,企图制造地区紧张,挑拨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强化美日等同盟关系,搞封闭排他小圈子;抹黑一带一路,破坏地区合作……

显然,美国炮制印太战略的真实目的,就是企图搞美国优先亚太版北约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指出,美国排除中国的企图既“可笑”也“不可能”:

在亚洲地区,美国试图把中国排除在外,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令人可笑,也是不可能的。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我们就是一个亚洲国家。各国之间已经建立了比较良好的合作、发展的关系。美国进来之后,不能说把另外一个大国排挤、排除在外。我们中国采取的睦邻政策是合作互赢的,然后推动了各国的发展,给地区带来的是繁荣。

印太战略:注定失败

美国步步紧逼,中国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维护自身利益。

针对拜登最新涉台言论,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正告美方,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包括美国在内,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步伐。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也于近日在台岛周边海空域组织联合战备警巡和实战化演练,对美台勾连作出严正警告。中国发出明确信号——“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另一方面,中国外交继续全面发力。

拜登访韩前一天,19日晚,中国作为主席国成功主办金砖国家外长视频会晤,发出团结合作强音。21日-22日,巴基斯坦外长访华,双方达成五方面重要共识。26日,中国外长开启对所罗门群岛等八国的正式访问,推动各领域合作迈上新台阶。

巴基斯坦外长比拉瓦尔表示,应该始终提倡以共赢来替代双输:

我们希望看到这样一个世界:国际社会能够齐心协力,携手应对我们当前面临的各类挑战,包括新冠疫情、气候变化、饥饿与贫困等挑战。我们应该始终提倡通过对话来寻求和平,以共赢来替代双输。

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指出,中国始终代表着稳定性和正能量:

日美打着“自由开放印太”的旗号,实质上我们认为却是在重拾冷战的思维,搞地缘博弈的“小圈子”。亚太地区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我们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生效和高质量实施,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中国始终代表着稳定性和正能量,始终积极倡导、推动和维护亚太正确的合作方向。

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和平稳定的亚洲率先冲出疫情阴霾。

2021年GDP增速高达6.3%。中国连续13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一季度,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额达1.35万亿元,同比增长8.4%。

分析认为:

历史已证明亚太成功的密码是合作共赢,而制造分裂、煽动对抗、破坏和平的美“印太战略”在亚太地区不得人心,也注定失败。

制片人丨孙岩峰 章林 王宇

记者丨黄惠馨 黄达 朱若梦 何欣蕾 李峻 郭民 高志明 阮晓旋

智库支持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责任编辑:杨毅

© 2022,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