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教育意義深遠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教育局上周公佈修訂初中中國歷史課程,建議以「古今並重」為修訂原則, 「活化」中史科,並新增「香港發展」部分。但有關諮詢剛一推出,就被激進人士攻擊為另類國民教育,再度呈現被政治化的苗頭。對此,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強調,認識自身國家和地區的歷史發展,不可只針對政治史部分,文化史和社會史都有其重要性,希望業界以專業角度看待今次整體課程檢討。

中學生通過中史課程學習,可以認識香港發展歷程,明確香港與國家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共同擁有的歷史及文化淵源,明確並強化自身作為中國人的「根」的聯繫,自覺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因此應盡快落實中史課程改革,並逐步將中史獨立成科。

香港回歸近20年,20年來經濟發展蒸蒸日上,得益於中央政府堅定不移的支持和兩地經濟的互聯互通。香港在政權、地域上回歸了,經濟上發展了,但中史教育卻未能跟上腳步。

尤其是回歸後出生的新生代,他們對於國家歷史、文化發展、以及香港回歸歷程等認識不足。因此加強中學生中史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香港發展與國家的關係是重要之舉。在明確香港屬於中國一部分的同時, 認清香港與內地共同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及文化淵源,也共同承擔民族整體復興的時代重任,這有助於增強香港新生一代對於國家的了解,增進愛國情感,強化身份認同感。

中史課程改革是必要且重要的,社會各界應給予支持,停止無謂的攻擊,就事論事,讓課程改革順利進行。

鑒古知今避免激進言論洗腦

當前香港激進分離思維甚囂塵上。兩年前的違法「佔中」催生「港獨」思維,演變成近年來一直阻礙香港社會發展的「毒瘤」, 其危害表現在多方面。但更讓人憤慨的是, 激進組織將其「魔爪」伸向中小學生。

「香港民族黨」已在數十間中學成立「本土關注組」煽動「港獨」,明目張膽在校園內播「獨」。另外有組織更向小學生派發「港獨」宣傳品,利用小學生年紀尚小,分辨能力有限的特點,試圖對社會幼苗進行「洗腦」,要將香港未來與希望「毀於一旦」。

香港現行中學課程在中國歷史的課程設置,以及與香港發展的關係上的確存在不足,同時中國歷史仍未被獨立成科,這種不足導致新生代對國家認識不夠。在面對「港獨」組織千方百計入侵的情況下,年幼的學生容易被「洗腦」而誤入歧途。因此,正確引導學生了解香港與國家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吸取充足的歷史知識,認清地區現狀,分辨孰是孰非,這對於香港年輕一代來說尤其重要。

追根溯源在歷史中尋找答案

港人作為中國人,學習本國歷史發展進程、治亂興衰、文化、傳統等本就是國民的基本責任;也只有充分了解中華民族的奮鬥歷程,體會一路走來的艱辛道路,才能加強對自身身份的認同感。

尤其中國近代史更是國家一步步興起的歷史,學生充分了解當中歷程及重要事跡,認識到今日的成果來之不易,才能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以高瞻遠矚的眼光,為個人及香港、國家的發展做出正確選擇。

另一方面,加強對於香港本地歷史的學習,並將其放到國家發展史當中去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事實上,香港與國家的互聯互通早在回歸前就已建立,在經濟上表現更為突出。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工業、服務業的興盛就是受惠於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之後更成功轉型為服務型經濟,發展成全球的貿易、金融和物流中心。兩地的互聯互通早已是常態,並在回歸後得到進一步深化、鞏固。

現在香港經濟的發展更離不開內地經濟動力和廣大市場的支持。香港是國家的一分子,不僅表現在主權、地域上,同時也廣泛表現在經濟、文化、傳統等各方面。學生是香港的未來與希望,他們不僅承擔着建設香港的重任,更同時肩負復興中華民族的時代任務。

作為中國人,學習了解本國歷史是基本責任,同時認清香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和國家一脈相連,香港的前途繫於國家,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盡快落實中史課程改革,並逐步將中史獨立成科,填補香港教育漏洞,關係到香港的長治久安、繁榮穩定,同時也是維護國家整體利益的應有之舉。

© 2016,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