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鸿飞:好的艺术品要唤起人的共情

 

在许鸿飞雕塑作品“百村展”清远连樟村站,许鸿飞和当地村民们在“肥女”前形成温馨的画面

 

 

在花都塱头古村的祠堂前,一对结婚新人在许鸿飞作品《吻》前面模仿亲吻拍照

 

时近新春,大多数人都在为春节假期做准备时,许鸿飞却不愿放下手头的工作,还有几件新作正待揭晓,他便抽着烟斗、拿着雕塑刀在地下室做最后的打磨,作品的主人公依然是人们熟悉的“肥女”,令人好奇这一次她又要给世人带来怎样的欢乐。

从前几年带着“肥女”远赴海外,办了40多站许鸿飞国际雕塑展后,去年许鸿飞又选择了一条此前没有雕塑家走过的路,那就是把个人展带到国内乡村的田间地头,开始了他的“百村展”。这个一开始看上去有点“违和”的大胆做法不仅让他的作品巧妙地融合到了中国乡村特色景观中去,还在各地都取得了热烈反响,深受当地居民喜爱。而这其实是许鸿飞有所预料的,毕竟他的作品就是要唤起人们对快乐生活的向往,“因为好的作品真的是应该触及到人类共同情感的,”许鸿飞说,“哪怕是素不相识、异国他乡的人们,也会被勾起相通的感受,这才是艺术。”

回阳江 乡情带来新灵感

新年伊始,记者在位于广州海珠区的“石磨坊”工作室见到许鸿飞院长时,他刚从阳江回来。从去年12月29日到今年2月21日,由阳东区委、阳东区人民政府主办的“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阳东大澳渔村站正在阳东区东平镇大澳渔村举行,这一次许院长带去了包括《胖太阳》《吻》《童趣》《美人鱼》等15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面朝大海,肥女欢快”,当地媒体如此形容这15座妙趣横生的雕塑驻立在千年渔村海滩上的情景。

“我看到很多村民,老老少少,都很开心地来看我的作品。还有母亲带着小孩,他们有的在拍照,有的会直接触摸雕像,我觉得那个场景之下大家都是非常开心的。如果我的作品能给人带来欢乐和开心,那就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许鸿飞说。

其实去阳江的海滩边办展一直列在许鸿飞的计划之中,因为那里是他的故乡。他生于阳江、长于阳江,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印在他的记忆里,也为其艺术创作过程提供了许多灵感火花。特别是这次办展的大澳渔村,距离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不远,渔村和海滩都是他自幼就十分熟悉的场景,所以这次把“肥女”带回家乡,碧海蓝天与“肥女”的自信欢快天然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我一直主张的是艺术要反映现实生活,我的作品也都是生活化、接地气的,”他说,“这次回阳江看到家乡熟悉的景色,也再次坚定了我的创作理念,所以回来后我又新做了好几件作品,都是这次回家乡找到的灵感。”许鸿飞向记者展示了他新做的几件雕塑,有“肥女”赶鹅,“肥女”喂猪等场景,都是他对渔村的记忆与这次最新见闻相结合的产物。

“说实话家乡的变化是非常大的,”许鸿飞说,“最主要的变化是人民的眼光和理念,我能感觉到很多村民是渴望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欣赏更多美好艺术品的,当然这是建立在这么多年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基础上的。”正因如此,许鸿飞希望他这次回乡办展一方面能满足当地普通大众对于高层次艺术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希望他的作品能为青少年带来启发,“如果有孩子看到我的作品,能在心里种下一颗小小的艺术种子,激励他长大后往这方面成长,未来有更多艺术家从我的故乡走向世界,那会是我最想看到的事情。”

百村展 人文与自然融合的新尝试

事实上过去这一年许鸿飞的工作和生活也受到了疫情影响,很多之前计划好的展览被打乱,尤其是一些海外的邀约不得不被取消,不过这也使得他得以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他一直想要做的“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项目中。去年全国两会上,许鸿飞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提出了《艺术助推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提案,在广泛深入乡村调研的基础上,致力于通过举办雕塑展充实美丽乡村内涵,实现有效的文化艺术IP传播,让群众感受人文与自然融合的乡村艺术旅游魅力,推动疫情过后乡村文旅复苏。

带着这样的理念,过去的一年许鸿飞已经带着“肥女”走进了11座乡村,除了阳江的海滩,“她”还游历了清远连樟村的田间、欣赏过黄埔莲塘村夏日里的荷花、品鉴过增城仙村镇的荔枝,畅行在广州杨箕村的街头……每到一处,他的作品都与当地自然景观巧妙融合,不仅更加凸显了作品本身的艺术美感,还赢得当地民众的广泛共鸣,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深入人心。

“过去六年多时间里,我很多时候是去海外,在海外办了40多站个人展览。在这个过程里很多当地人看展的反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他们的文化和生活也激发了我很多创作灵感。所以我也想到,其实我们中国大地也还有很多十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值得去观赏、去挖掘和去宣扬,而那些地方的人民也肯定会非常欢迎优秀艺术品来到自己的身边,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去做了‘百村展’,也希望能开拓出一条其他艺术家没有走过的路,打开一片新天地。”

为了这个想法,许鸿飞很多时候是自掏腰包去村里办展,疫情也给办展过程增添了不少难题,比如运输、人力的调配等等,但他一直在坚持。“未来我还有很多想法,”他说,“比如上个月我去了浙江龙井茶的茶园,我想如果春天能在那个茶园里办个展,那该是非常美好的。还有江西的婺源,大家都知道那里有许多非常有特色的古村落建筑,油菜花开的时候很美,所以今年油菜花开时我也会去婺源乡村办展,让‘肥女’与婺源古村互动,相信那个场景肯定相当迷人。”

地域性 文化分地域,艺术无边界

让曾经登陆过北京故宫、巴黎卢浮宫、悉尼歌剧院广场等世界著名艺术殿堂的雕塑作品,也走进中国大江南北田野村落的寻常百姓家,许鸿飞的“百村展”不但拉近了高雅艺术和大众之间的距离,也成为岭南文化对外推广的绝佳名片,毕竟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许鸿飞的很多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南粤生活气息,但他并不认为从事艺术的人从一开始就应该把自己的作品印上明显的地域文化标签,因为那反倒可能局限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思维。

“文化当然是分地域的,但艺术应该是没有边界之分的,”许鸿飞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真正的艺术大师,他们都是先通过能够被广泛认可和赞赏的作品去打动人,在全世界范围赢得了美誉,然后人们才会有兴趣去了解作品背后创作者的身份,认识到他是哪里人、有怎样的成长背景,分析出他的艺术作品可能受到何种文化影响,从而再通过这个人去向世界范围推广一方文化。这个过程不应该是反过来,不是说某个艺术家一开始就要定义自己为广东文化代表、上海文化代表,那样的话反倒可能禁锢了他的创作头脑,把他的作品狭隘化了。”他还开玩笑列举了钢琴演奏家郎朗为例,笑言郎朗一开始选择的乐器如果是二胡,又或者把自己定义为国乐演奏者,那么可能在音乐殿堂里就达不到今日的高度了。

也正因如此,许鸿飞自己创作的作品大都是想表现人类快乐、幸福和关爱等情绪,因为在他看来,这些才是全世界都共通的东西,更容易贴近每个人的生活。例如这次在阳江办展时,有天一大早许鸿飞就听到海滩上很热闹,一看原来是一户村民正好当天要迎亲、办喜事,新郎新娘就在他的作品《吻》那里很开心地模仿着亲吻的姿势合影,那个情景深深触动了许鸿飞的心。“我之前在国外办展时,也有一次碰到过一对正在举办婚礼的新人来我的展览参观,他们也是在《吻》的面前模仿合影,当时新人们的情绪和整个人群喜庆的氛围,和那群村民是一模一样的。”许鸿飞回忆道,“所以我就说,好的作品真的是应该触及到人类共同情感的,哪怕是素不相识、异国他乡的人们,也会被勾起相通的感受,这才是艺术。”

这个感悟也是许鸿飞经常会向他所去到的地方的人们谈及的,特别是如今经常有一些地方政府想邀约他来为某地创作一个“地标式”的雕塑,总是在强调地域文化、地方特色,想要在雕塑里融入过多的地方元素,这在许鸿飞看来其实有点次序颠倒。“罗丹在创作《思想者》时肯定不会特意去想过要怎么融入法国文化,但人们现在只要看到这件作品,就会联想到法国。”他说,“同理,我们城市里的一个‘地标’雕塑,不应该真的只是‘地标’,而是应该首先要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一看到它就会有幸福、愉悦的感觉,才容易被人铭记,从而更愿意去关注某个城市的文化。”

谈广州 艺术审美有待加强

说到城市里的雕塑,广州市中心的杨箕村眼下仍可以看到许鸿飞百村展第9站的一些作品,这个展览会一直办到二月底,也是许鸿飞的百村展计划里极少数放在城市中心来做的展览。许鸿飞说他本不想选择在这样的地方办展,因为似乎太城市化了,高楼大厦与他之前的办展设想背景不同,不过广州有两个地方打动过他,一个是华侨新村,还有一个就是杨箕村。“首先是它们的名字都带了一个‘村’字,其次我觉得它们也算是新时代城中村的代表,有另一种特色,特别是杨箕村还保留有祠堂、牌坊,和周边现代气息的写字楼和谐对照,也反衬出了广州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气息。”

其实虽然阳江是许鸿飞出生成长的地方,但广州才是他如今大部分时间生活之地,因此他对羊城的情感也自然是不同于其他。不过广州城内能看到许鸿飞大师作品的地方却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多,特别是集中展示他代表作的场所几乎没有,以至于很多人知道他是“肥女之父”,却不知道该去哪儿欣赏那些风靡多国的作品。而另一方面,记者却在许鸿飞的仓库里看到大量作品被堆放积尘,默默虚度。

相比之下,倒是一些外省地市在积极引进和推广许鸿飞的作品,例如去年2020中国幸福城市论坛在杭州举行时,许鸿飞的作品《吻》被作为奖杯在论坛上颁给了所有获奖城市,论坛组委会还特意把他请到杭州,录制了一个关于他本人及作品介绍的短片在论坛上播放。而他最近刚刚为甘肃东乡创作的一个叫做“绣娘”的作品,也将被甘肃当地作为纪念脱贫致富的标志性雕塑永久放在东乡。

很显然,当一个地市越来越富裕,群众解决了物质温饱问题后,对艺术家的尊重和对艺术品的追求将是当地精神文明有所发展的最好体现。因此许鸿飞也希望广州城能在全国各地都步入新时代的情况下,更关注大众在艺术和审美方面的需求。“我们留意到广州确实每年会在市政环境建设上投入不少,但一个城市的审美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还有人文的。”他说:“一年四季都在摆放栽种不同的鲜花,以为这就是美了,但城里却看不到几件新潮的、符合国际高水平的艺术品,那其实还是落后于真正的国际大都市的。”

同时他也认为,现在对下一代的教育里既然想提倡美学教育,那么就应该给孩子们更多去接触高雅艺术品的机会,以及去认识艺术品的创作过程。“比如我们做雕塑,如果能有个开放的空间给大众观摩,让他们亲眼看到原来一件雕塑品是这么创作出来的,那么也许就会激发一些青少年学习的兴趣,未来我们中国也就可能多一棵艺术苗子。”

商业性 市场是对艺术家价值的佐证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许鸿飞不断接到来自各方邀约或拜访申请的电话。他的助手也透露,虽然疫情一度打乱过许院长的一些出行计划,但过去一年仍有非常多的文化活动找上门来,有些是公益性质,也有不少则带有商业气息。而作为艺术家,许鸿飞其实对艺术和商业之间的联系是持开放态度的。

“我觉得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如果在商业上取得高度成功,被市场接受程度越广,也就说明他得到的认同是越多的,这应该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而不是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好像艺术就应该是小众的东西,搞艺术是脱离商业市场的行为。”许鸿飞说,他提到了他在意大利和一些国际知名奢侈品牌的顶级设计师们见面的故事,“他们都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设计出来的服装、皮包、丝巾、香水等等,在全世界市场上都卖得很好,同时也在艺术领域拥有极佳口碑,很多人都在收藏他们的作品,那你说人家是不是真正的艺术大师呢?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许鸿飞透露自己其实也曾是一个非常喜欢收藏具有艺术价值的香水、丝巾等商品的人,特别是一些精致的香水瓶,都曾给他的雕塑创作带来过启发。而如今带有他个人特色的艺术衍生品也已经面市,受到很多艺术爱好者的追捧,特别是在年轻群体消费市场上获得关注。例如他和广州本土最知名的餐饮品牌就推出过一款中秋限量版的月饼礼盒,礼盒设计就来源于著名的“肥女”系列,还配有专门摆放礼盒的支架,“中秋节家人团聚的时候,吃着美味的月饼,看到有趣的‘肥女’,我觉得肯定全家人都是很欢乐的。”许鸿飞说:“吃完以后盒子摆放在家里,以后每次看到都能想起中秋节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你想想那多美好。”

此外,许鸿飞个人品牌衍生而出的红酒、服饰、腕表、方巾、香水瓶、普洱茶等都在试水市场中,只是他眼下还没有太多精力投放在其中,因此很多衍生品他都只送不售,只作为礼物赠与友人,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对于未来艺术衍生品市场的看好。“我觉得物质基础对于艺术家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只有物质上有保障了,你的创作才是自由的、才可以尽情发挥。”许鸿飞说:“所以我们搞艺术的不一定就不沾人间烟火,相反你是一定要沾的,要给自己、给家人有生活保障,这样你的创作才能无后顾之忧,不受牵制,做出更好的作品。”

责任编辑:李刚

© 2021, biznew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