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多“換臉”軟件受訪者擔心面部特征數據被泄露

“換臉”App走紅 七成多受訪者擔心軟件泄露面部特征數據,93.3%受訪者認為用戶有必要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

前段時間,一款可以“換臉”的App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這款App因可以借助AI技術把明星的臉換成用戶自己的,吸引了很多用戶使用,但被指出存在侵犯用戶隱私、肖像權等問題。在市場上,還有很多軟件都具備“換臉”的功能。在使用這類軟件時,你會注意保護個人的隱私嗎?

近期,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3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1.6%的受訪者使用過“換臉”特效軟件,53.6%的受訪者雖然擔心個人信息被過度收集,但還是會用。93.3%受訪者覺得,用戶有必要提高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

受訪者中,00後佔3.0%,90後佔34.9%,80後佔44.5%,70後佔13.5%,60後佔4.1%。

61.6%受訪者使用過“換臉”特效軟件

南京某高校大二學生林諾(化名)說,她在朋友圈里看到別人分享的使用特效軟件做的“換臉”視頻,感覺效果很逼真,自己也去嘗試了。“上傳一張照片,就能把自己的臉換到明星身上,感覺合成的技術挺好的,沒有修圖的痕跡,視頻中的人很像自己”。

“軟件很好玩,簡單几下就能‘換臉’成演員,出演各種影視片段。”林諾覺得,炫酷的效果,是這種軟件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原因。

除了視頻“換臉”軟件,當下還有很多其他具備美顏、修圖功能的“換臉”特效軟件。調查顯示,61.6%的受訪者使用過“換臉”特效軟件。進一步交互分析发現,00後受訪者使用過的比例最高(80.0%),然後是90後(73.1%)。74.8%的受訪者覺得這類軟件受歡迎的原因是它們抓住了人們獵奇的心理,49.9%的受訪者覺得是因為用軟件可以“換臉”成明星,過“明星癮”。

在四川上大學的曹菲(化名)對記者說,她感覺網上不時就會有一些依托AI技術實現“換臉”的應用走紅,“有時我覺得這些特效很有意思,會嘗試玩一下”。

在北京工作的萬芳(化名)是個90後,她也注意到了這種具有“換臉”功能的App,“不過,我還沒嘗試就聽說這款App有侵犯隱私的風險。後來看新聞得知這款App在整改,涉及隱私的條款做了修改,但是我沒敢嘗試。總覺得照片、個人信息一旦傳上去了,自己就沒法控制對方怎麼使用了”。

林諾說,她在使用軟件的時候,沒有考慮太多個人信息安全的問題。“這種軟件娛樂性很強,很容易讓人沉浸在歡樂的體驗中,個人信息安全的問題就被拋諸腦後了”。

被問到是否擔心“換臉”特效軟件過度收集個人信息時,僅有30.9%的受訪者表示顧慮很大,會很謹慎。53.6%的受訪者表示雖然有顧慮,但還是會用。15.5%的受訪者表示完全沒有顧慮。

“玩的時候很爽,聽到軟件有風險的時候,我趕緊去注銷,但也不知道有沒有用。”曹菲說。

“以前使用一些軟件時,我擔心注冊用的手機號、通信信息什麼的被泄露。現在‘換臉’應用風靡,又擔心自己的臉部信息泄露,畢竟現在很多支付都是可以‘刷臉’的。”萬芳說。

數據顯示,受訪者在使用“換臉”特效軟件時,最擔心的是面部特征等生物識別數據被泄露(71.0%)。受訪者擔心被泄露的其他信息還有:微信號手機號等通信賬號(64.8%)、照片(52.2%)和身份證等其他證明身份的信息(51.7%)等。

中國互聯網協會信用評價中心法律顧問趙佔領分析,此類軟件首先可能存在版權侵權的風險,用戶在素材使用時,將電視劇、電影作為素材上傳到平台並在制成“換臉作品”後傳播,存在侵犯制片方版權的風險,因此用戶在使用此類平台軟件時還是要謹慎,注意不要構成侵權行為。

然後,是用戶個人隱私安全風險。用戶頭像、面部特征等數據上傳後,可能存在各種被非法盜取或使用的風險,比如由于平台存在漏洞導致數據被盜取,或者平台在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將用戶數據轉讓于第三方等。盡管近期此類平台已經聲明不存儲用戶個人數據,但由于目前監管還沒有辦法到達平台數據存儲環節,因此平台到底是否存儲用戶數據是無從考證的。

93.3%受訪者認為用戶有必要提高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

萬芳覺得,在互聯網產品的使用上,用戶有時較為被動,只能選擇一些比較正規的平台的產品,另外就是要提高防范意識。“不能只顧着一時的玩樂,也得考慮個人信息安全,如果覺得軟件不靠譜,最好不要嘗試”。

調查中,93.3%的受訪者認為用戶有必要在使用“換臉”特效軟件時提高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其中43.1%的受訪者覺得非常有必要。

林諾覺得,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保護面臨的挑戰也更多了,“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的信息,怎樣促使平台保護好用戶隱私,都是問題”。

“我覺得應該進一步確保相關法律法規的落實。用戶信息泄露問題一再出現,雖然有了規定,但執行得不夠好,監管不到位。”曹菲說。

調查中,76.4%的受訪者建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用戶處置個人數據的權利;64.4%的受訪者建議軟件平台方出台措施,保護用戶上傳的信息不被泄露;62.8%的受訪者建議統一規范軟件用戶條款內容,對收集使用的信息作出明確說明;41.9%的受訪者建議對過度收集使用、泄露用戶信息的平台方進行處罰。

“目前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不少,但落實方面還存在提升和改善的空間。”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周慶山分析,在具體的實踐中,除了一些大型的互聯網公司能夠遵從相關的規定,制訂信息安全准則外,一般的中小型企業則缺乏嚴格的規則。這一方面是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不夠強,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叢林法則和逐利心理,企業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視度不夠。

趙佔領說,目前我國在保護信息安全、公民的個人隱私數據保護方面已經出台不少的措施,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和個人信息安全規范等,對使用和收集用戶數據提出了“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盡管目前沒有軟件被曝光存在此類違法行為,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平台到底是否存儲用戶數據、如何使用用戶數據還是需要關注和監管。據我觀察,目前市場上此類App的隱私條款沒有明顯的違法違規現象,但是此類App要想取信于公眾,還需要行業協會等第三方機構進行監督,或者由政府部門進行監管”。

© 2019,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