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村”廣州祈福新邨見證粵港融合27載

夜幕下的廣州祈福新邨

荒地變國際化社區居住人口逾廿萬

曾於朱鎔基1993年考察時讚譽為「中國第一村」的祈福新邨,被視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內地第一個國際化大型綜合社區。從最早的郊區荒地發展為今天居住人口超過20萬人、常住人口超過10萬人的大型綜合社區,27年的時間讓這片福地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祈福新邨的壯大,不僅是港澳企業在內地發展的一個縮影,也見證着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巨大力量。

作為內地最早國際化社區的締造者,祈福生活服務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工商聯(總商會)副會長孟麗紅感慨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作為中國人的一分子,也為國家的進步感到自豪驕傲!」她表示要將累積近30年的粵港融合經驗總結好,為大灣區的發展繼續貢獻智慧,為更多有志於北上發展的港青提供安居樂業的選擇。

朱鎔基讚不浪費一分地

1993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來到位於廣州番禺的祈福新邨視察,看着兩年前還是一片荒地,如今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房屋拔地而起,朱鎔基感慨地說: 「如果每個開發商都像祈福一樣不浪費一分耕地,我就放心了!」獲朱鎔基總結讚譽為「中國第一村」的祈福新邨,如今佔地面積已達7500畝,居住人口超20萬人,儼然一座縣城。

「八十年代末,內地的房地產市場一片空白,和香港一衣帶水的廣州也都沒有商品房概念,更別提規模開發的小區」。孟麗紅說,選址廣州番禺鍾村開建第一個綜合社區,首先便是得益於踏着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節點,以及自身、海外和香港社區模式建設的經驗積累。

「當年的政府為了大力支持企業家投資,給予了港澳僑商很多優惠條件」。孟麗紅記得,1991年,和先生接受政府邀請來到番禺考察。當時的番禺還是番禺縣,沒有商品房項目,而要考察的鍾村地塊是既不能耕、又不能種的荒郊野嶺,每畝只有幾千元的年產值。為了俯瞰鍾村地塊全貌,孟麗紅和先生早起爬山四五個小時,中途不時需要斧頭砍樹和除雜草,才能開闢出登山的小徑。

超前規劃做實細節

在荒地上描繪一幅廣州民眾改革開放初期的幸福生活藍圖。孟麗紅說,不管是從設計規劃還是建設,細節功夫做得扎實。

比如,在四處都是電線杆、自建房的土地上預埋電纜線路;在亂排、直排的發展初期,不顧成本建造污水處理廠等。「這些都是企業的自發行為,當時政府還沒有環保的概念。」孟麗紅印象深刻的是,廣州首份正式的房屋買賣合同,都還是自己邀請香港專業團隊前來和廣州律師事務所一起起草的。最終成為廣州房管局買賣合同的最直接的參考來源。

超前的規劃意識,受益至今。生活其中的人感受更明顯,行走在祈福新邨內,目光所及不會有電線杆擾亂視線美感。「祈福新邨的社區居住風格像新加坡和香港,很國際化,很多配套如會所,國標泳池等都十分新潮,能在這裏有套房子特別長臉」,從暨大畢業後因為愛情留嫁廣州的香港蔡女士告訴記者,自家小姨在1991年大約只花費19萬港幣,便在祈福新邨買下一棟小洋房。

「當年這個價格,在香港也就只能買一個公寓的洗手間」,程女士說,當時國際化的港式社區生活是很多粵港人閒話家常的話題。

祈福新邨的“第一”模式

  1. 引入國際社區先進理念,以運營城市的模式開發社區,開創郊區居住、城市中心上班的「1小時生活圈」精英衛星城先河
  2. 設立大型售樓部,開創內地「體驗式營銷」先河
  3. 在香港設立內地項目的「睇樓團」,提供免費巴士、吃農家菜等服務,讓港人親身感受到內地的自然環境,項目規劃等各方面
  4. 掀起港人置業熱潮,順勢帶動港人來珠三角休閒遊玩的風潮
  5. 引進專業法律手續,把香港的專業團隊帶來草擬正規售樓合同
  6. 提倡按揭置業,首創分期付款的樓盤,提倡「一萬元入住」
  7. 引入港式會所模式,祈福會所當時佔地100000㎡,是當時亞洲最大、設施最全的社區俱樂部
  8. 製作物業手冊,制定「社區公約」,規範業主行為
  9. 設「物業管理基金」,並制訂如何使用基金的相關制度規定
  10. 引入樓巴,每天多班次來往廣州、佛山、深圳、珠海,及往返港澳等地的快速巴士
  11. 建兩所污水處理廠,將污水淨化處理後用於日常清潔和小區花草樹木灌溉,循環利用,為政府減輕污水處理負擔
  12. 提倡社區以「以蟲治蟲」的綜合生物鏈來除害蟲

首批500別墅兩小時售罄業主八成港人

在廣州祈福新邨,早期香港業主和外籍人士租客、住戶遠超3成。一個直觀的數字是,1991年冬祈福新邨首次發售,不僅周邊民眾翹首期盼,聞訊而來的有東莞、中山等地帶着被子、用塑料袋裝着現金提前1天前來排隊的珠三角民眾、也有從香港結伴過來買屋度假休閒的港人。孟麗紅清楚記得,500多套別墅在兩小時內即被搶售一空,首批業主有8成來自香港。

八九十年的廣州是外商和港澳同胞前來投資的熱土。孟麗紅清楚記得,當年的可口可樂、松下等大企業的大批外籍高管,便是祈福新邨最早的國際居民。老外高管都比較注重家庭生活,有了祈福新邨這樣的洋房別墅選擇後,能夠滿足他們的生活空間需求。孟麗紅說,順理成章,他們也成為了最早一批工作在天河,生活在番禺的「一小時生活圈」先行者。此外,港人商旅和休閒度假,也為社區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和基礎。

內地社區首引入村巴

其中,還有最引人為傲的公共秩序感。為了社區民眾交通出行便利,祈福新邨第一個在社區引入村巴。高峰期,每天逾千班次24小時來往廣州、佛山、肇慶,及往返港澳等地的快速巴士。「在祈福等巴士大家排隊,在外面坐公交車大家都蜂擁而上」。九十年代初期,這樣的畫面還曾寫進當地報紙頭條,成為廣州民眾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多年來對巴士的運營有增無減。由於只服務業主中途不上下客,而且只設「座位」沒有「站位」。孟麗紅說,樓巴運營完全不盈利,二十幾年來已為樓巴補貼了數千萬元。孟麗紅感嘆,不能什麼都以商業利益來衡量。

“夫唱婦隨”持續捐資辦學扶貧

廣州作為內地第一個授予榮譽市民稱號的城市,也是全國最早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對「授榮」工作予以規範的城市。在剛剛落幕的2018年廣州授榮大會上,孟麗紅成功當選新一批廣州榮譽市民。

廣州市僑辦相關領導表示,30年多來,榮譽市民把廣州作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重要部分,一代一代地傳承着對廣州的熱愛,他們在廣州投資設廠,創辦實業;引進人才,推廣科技;捐資辦學,振興教育,為廣州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為廣州的改革開放事業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

記者翻閱資料獲悉,孟麗紅的丈夫彭磷基早在1994年便榮膺廣州市榮譽市民。此次當選榮譽市民,孟麗紅說,可以延續先生為廣州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精神。

據悉,近3年來,孟麗紅所管理祈福集團旗下7家公司為廣州貢獻稅收總額合計1.81億元人民幣。除此之外,她還熱心公益慈善事業,為廣州教育、醫療、扶貧等領域的公益慈善項目持續捐贈。

港團隊起草穗首份房屋買賣合同

回丈夫祖籍地番禺投資構建祈福新邨前,孟麗紅和丈夫已接連承建過香港錦綉花園、澳門回力球場等多個項目,在業界攢下名氣。

「在番禺操刀千畝大盤,當時的政府給我們提供了任何地方都難以比擬的條件」,孟麗紅告訴記者,祈福新邨的面積大概相當於整個尖沙咀。當年的番禺,農田、魚塘,工業倉庫夾雜,且公共設施零配套。孟麗紅說,在周邊都是粗放型的環境中決心建設廣州第一個花園式綠化社區,就得綠化先行。比如,造水景,植樹等為花園社區做好一切基礎。

最為津津樂道,其實是另外的「首創」故事。目光再投放回1991年開盤前,孟麗紅在祈福新邨設立大型售樓部,未料想卻一併開創了內地「體驗式營銷」的先河。開盤前,從招聘到培訓售樓人員,孟麗紅一個環節不落下。當時雖然只招聘10個售樓小姐,卻吸引了周邊一兩百個女孩前來排隊。「真的有如選美的陣勢一般」。孟麗紅說,從香港帶回來近50雙絲襪,給予首批售樓小姐。除了教給她們基本的接待禮儀,還要為她們講解專業售樓書、沙盤模型等行業知識。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故事也讓孟麗紅記憶猶新。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孟麗紅的法制觀念甚重。「在香港賣房子,非常尊重法律概念。所有條例都要寫得非常清楚」,孟麗紅也按照在香港的法律細則前往當地政府機構做公證。「最終是我們香港團隊起草了合約草稿,給到廣州的律師事務所,再按照當地法規進行修正」,孟麗紅不掩飾自己的驕傲說,這份最初的合約,最後演變成了廣州房管局買賣合同。

改革開放40年之改革者說 – 大公報記者胡若璋

© 2018,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