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料港銀在粵大有作為

  圖:香港交易所集團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領銜發布《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2018年度)》 /大公報記者敖敏輝攝

(美國商業新聞網)昨日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2018年度)》顯示,港澳金融機構在廣東經營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強,但以港資銀行為主,證券和保險業進駐數則相對遲滯,結構並不合理。領銜撰寫報告的香港交易所集團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指出,大灣區居民跨境資產配置需求和企業跨境融資需求旺盛,港資金融機構在布局灣區的同時,應加速與粵澳的協同發展。/大公報記者敖敏輝廣州報道

報告指出,自1982年1月香港南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成為首家香港粵銀機構以來,已有10家香港銀行在廣東21市設立了30家分支機構,佔廣東外資銀行網點總數的56%。在廣東境內設立的分行數佔其全國分行數的26%,支行數佔其全國網點的37.4%。

證券保險業進駐數遲滯

不過,證券和保險業進駐數量則相對遲滯。目前,僅有東亞前海和滙豐前海兩家港資券商,僅佔全國131家證券公司的不足10%,數量亦遠不及其他合資證券公司數量。僅有滙豐人壽一港資險企,澳門險企尚未進入內地。而內地共有24家外資財險公司和26家外資壽險公司。

巴曙松分析稱,港資銀行是廣東跨境金融和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領域的有益補充。但在具體業務上仍相對單一,特別是在零售業務領域。「目前還是以住房消費為主,其在零售業務領域的經驗優勢尚沒有發揮出來。」

報告舉例,滙豐銀行的個人貸款中絕大多數為個人住房貸款,且比例逐年上升。東亞銀行個人貸款中近六成為個人貸款。在對公領域,港資銀行主要聚焦於製造業、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報告認為,港資金融機構加大布局灣區的同時,也應抓住三地金融機構協同發展的機遇。

巴曙松在發布報告時指,廣東高淨值人士已超過10萬人(2016年),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擁有境外配置的人群由2011年的19%上升至2017年的56%,但他們配置資產主要集中在儲蓄、現金、股票和債券類等主流投資品種,對於複雜結構產品投資仍比較謹慎。

巴曙松指,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是匯聚中外產品的平臺,可以積極發揮作用成為大灣區居民跨境資產配置的平臺和門戶。在此基礎上,三地金融機構通過加強協同合作,為大灣區居民提供人民幣投資境內外市場的新興產品,甚至根據客戶個性化需求提供定製化投資產品。

港可當科創孵化器

報告並指,香港資本市場改革上市架構,將金融資源以更有效的方式引入到創新型產品中,發揮科技創新孵化器功能,將為粵港澳發展、為國家創新型經濟區域中心提供金融服務。

報告並建議,五方面推三地金融機構協同發展。包括發揮港資銀行跨境業務經驗,或通過代理銷售「北上基金」拓內地市場;推動港澳保險業務在內地開展醫療保險和財務業務;發掘粵港澳金融科技創新潛力;發展綠色金融產品等(見附表)。

© 2018,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