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不到的戀人”專騙中年婦女

約會網站或交友應用程式(app)日趨普遍,吸引大量用戶在網上平台尋找終身伴侶。不法之徒看準他們求愛心理,乘機推銷美容及理財產品,甚至騙取金錢。香港一名47 歲任職護理的女子早前就被自稱“英國工程師”的人以借錢來港相會為由,騙走250 萬港元。網絡安全公司卡巴斯基的專家指出,美英網戀騙案愈來愈有針對中年婦女趨勢,很多人(尤其是已婚者)受騙後不敢報案,故實際情況可能更嚴重。

網上交友騙局屢見不鮮,但手法萬變不離其宗。騙徒尋找目標後會搜尋網上圖片,在個人檔案偽裝成軍人、消防員等專業人士,投其所好。騙徒其後主動跟目標攀談,一邊大加讚賞,同時探聽對方“身家”,若騙徒認為有利可圖,便會要求轉到通訊軟件或電郵等平台交談,以免被交友軟件追蹤。

騙徒與目標私聊數天至數周後,會逐漸露出真面目,他們多半宣稱身在外國,很希望跟事主見面,甚至結為伴侶,但因患病或經濟拮据等原因,未能成行。事主此時早已墮入愛河,故不虞有詐匯款,騙徒此後不斷編造經濟困難的情節,事主往往要典當珠寶甚至借貸,才能向“伴侶”匯款,金額數以十萬計。騙徒獲得足夠金錢後,隨即逃之夭夭。

被愛衝昏頭 專業人士中招

英國倫敦32歲男子阿博尼福那坦訛稱是美國海軍將領,在網上結識兩名英國女子,聲稱希望到英國與對方結婚,其中一名60多歲的倫敦女子在短短半年內,損失26 萬英鎊,更欠下一身債務。即使是專業人士,亦可能墮入騙局。67 歲大學教授萊瑟琳向網上結識的“男友”匯款14 萬英鎊,為此不惜加按物業,最終人財兩失。她坦言一直以為自己很聰明,不料被精心設計的騙徒擊中弱點。

受害人自責 親友不體諒

倫敦警察廳督察邁爾斯表示,約會網站騙案數量較其他網上騙案少,但涉及金額較大。去年美國及英國涉及網上約會騙案的金額,分別高達8,670萬美元及2,700萬英鎊。邁爾斯指, 大部分騙案事主是女性,年齡介乎40 至60 歲,亦有男士受騙,損失的款項則大多落入加納或尼日利亞等西非國家的銀行賬戶,部分人被騙後心靈受創,甚至有自殺傾向。警察廳呼籲墮入騙局的人士勇於舉報,協助當局把騙徒繩之以法。專家指,受害人承受雙重壓力,除了自責之外,親朋戚友也會怪責對方太容易上當,因此心理輔導尤為重要。

網戀忌撒網 真心得真愛 

不少人藉約會網站或應用程式(app)尋覓終身伴侶,但能開花結果的少之又少,錯愛、失戀情況屢見不鮮。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思為此提出建議,指約會網首要吸納大量人士登記,並要設定邀約條件,避免用戶“漁翁撒網”,才能有效助用戶找到真愛。

羅思指出,約會網站首要任務,是製造“有深度”的市場,即吸納大量人到網站登記,讓用戶有更多選擇。這是最易的一步,因全球非常多人願意上網尋找另一半。用戶數量的其中一個影響因素在於app 的設計,熱門約會網站Tinder 設立之初,用家只需填寫年齡及性別, 再上載個人照片,便可挑選合眼緣的性伴,因使用方便,後來演變成交友app,現時每日配對次數達2,600萬。

花心機邀約 擇偶更誠實

約會網站隨後要解決的問題是避免“擠塞”,即在交易系統內的樽頸位。套在約會網站上,可指一名男性在網站上邀約多名女性。解決方法是藉“發出訊號”,即迫使用戶做更多事,增加成本,令他們較慎重、誠實地選擇對象。“發出訊號”方式很多,諸如送一定數量的虛擬玫瑰、每日限制發出一次“超級喜歡”訊息,或限制每日可配對人數等。

約會網站另一需解決的問題是“性別定型”。例如,不少男性看到女性在約會網站率先邀約時,心中不免懷疑對方“瘋狂”,因傳統上認為應由男追女。約會網站Bumble為解決此問題,便限定只有女性才可主動邀約,擺脫刻板印象。

羅思指出,網上約會難以解決的問題,是雙方均需花時間決定相約對象是否適合。一個可能解決方法是借助電腦力量,協助約會網站分析用戶喜歡的對象。早前已有2人利用“機器學習”功能,研發出可分析用戶看到某人相片的反應、判斷是否喜歡對方的機器,只是準確性有待提升。

經濟學家最後指出,避免錯愛的關鍵,始終是要分析“成本效益”,即要用一定時間尋找對象。他們還表示,無論如何改善約會網站, 最終決定仍在自己手中。

© 2016,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