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去產能重組並進 國企改革砥礪前行

近日, 隨着中國聯通混合所有制改革( 以下簡稱「混改」)方案正式出爐,有關國企改革的政策、消息、題材與概念,受到內地與香港市場高度關注。混改、去產能以及整合重組作為國企改革的三大主線,勢必將為未來兩地市場發展帶來更多期待。

混改樣板極具指標意義

2014 年9 月,中石化銷售公司引入25 家境內外投資者認購其29.99% 的股權,打響國企混改第一槍。去年9 月內地選定中國聯通、東方航空、南方電網、哈電集團、中核建及中船舶六家試點企業。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混改作為下一步國企改革的突破口。

然而,現實推進離國資委提出的「數量上擴大、層級上提升、深度上拓展」目標相距甚遠。以冀望「國民共進」為例, 今年以來國有控股上市公司71 起股權轉讓案例中,民間資本參與的僅8 家,其中2 家停止實施,1 家未獲通過。

中國聯通混改方案浮出水面對市場極具示範作用。從公佈的內容來看,包括BATJ( 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 在內的14 家戰略投資者合共認購35.2% 股份, 員工持股2.7%,兩者相加37.9%,已超過聯通集團持股36.7%(現為62.7%)。

另外,民營企業佔董事會3 席,管理層佔2 席,加起來亦超過國有企業的3 席。

與當年中石化混改未觸及整個公司層面、國資一股獨大(中石化集團佔銷售公司股份70.01%)以及行政化傾向相比,大比例引入社會資本、員工持股加股權激勵的方案無疑更具市場化意義。

過剩產業去產能持續推進

受聯通混改消息吸引,市場對內地國企改革的關注也蔓延至去產能問題,鋼鐵、煤炭是重點領域,電解鋁與水泥行業可望成為新的焦點。

從鋼鐵業來看,今年劃定三條線,即年底化解5,000 萬噸左右產能的「底線」、徹底取締「地條鋼」(以廢鋼鐵為原料,生產中不能有效進行成份和質量控制的鋼及其軋製的鋼材)的「紅線」和關注市場價格、防止大起大落的「上線」;煤炭行業方面,隨着去產能帶來的產量下降與價格回升,全行業銷售利潤率自2015 年底的虧損至今年已可維持10% 的增長。

大宗商品價格回穩為去產能推進保駕護航,全球主要鋼鐵企業去年底以來呈現盈利回升的一致行情。 相較而言,今年水泥與電解鋁去產能任務更重。前者透過錯峰生產、行業自律和經常性停窯控制產量,今年新建產能基本停止;後者則透過龍頭企業帶動去產能,如山東信發關停53.05 萬噸產能,中國宏橋擬關閉或取代200 萬噸落後鋁產能。

兼併重組力求去槓桿

與此同時,鋼鐵、煤炭、重型裝備以及火電等重點領域的兼併重組亦在推進。6 月5 日,神華集團及國電雙雙停牌, 引發市場對煤電聯姻的憧憬。若合併成真,強化煤電風險對沖、營運一體化、產業集中度等協同效應勢必對行業在「一帶一路」落實中的國際競爭力有所幫助。

上海、廣東、江西及山東等各省市正緊鑼密鼓推進併購重組。

另外,自7 月以來,企業債連續違約的東北特鋼提交重整計劃,廣東、河北亦將處置「殭屍企業」列為重點工作。

據統計,2015 年底內地金融、居民、政府( 含地方融資平台) 及非金融企業槓桿率分別為21%、40%、57% 及156%,其中國企佔比約70%。今年6 月國有企業負債94.13 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11.4%。8 月16 日國務院發文鼓勵外資參與國企混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配套文件或年底出台,混改、去產能以及整合重組等國企改革政策、消息值得持續跟蹤。

© 2017,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