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中新社及台灣媒體報道,台當局「主計總處」近期發佈的最新預測將今年GDP增長率上調至2.11%,長期困擾經濟界的「保2」(確保增長率不低於2%)在今、明兩年不成為問題。但是,多數台灣財經媒體及學者卻憂心忡忡,認為作為經濟穩定力量的內需正在不斷失血,台灣經濟呈現結構性崩壞徵兆。
台灣《工商時報》昨日的社論指出,台灣面臨新經濟的斷鏈。因為,美國硅谷過去以產品創新主導科技產業的年代,台灣可以借逆向工程拆解,並快速學習、趕上;但在以服務、商業模式創新為主的新經濟時代,此路徑已行不通。
內需續降溫 增長仍低迷
社論指出,長期承接美國跨國公司代工訂單的台灣科技業,面對新經濟發展,整體供應鏈、生產模式及未來產業競爭力將遭遇極大衝擊。而當前台當局緊縮勞動法規、束縛服務業主管部門,和新經濟時代「鬆綁法規促成人力跨領域流動」、「開放管制、促使異業結合」等趨勢背道而馳。
台灣《經濟日報》21日社論直接以「經濟結構崩壞危機浮現」為題,直言「『主計總處』的最新預測看似好消息,但若仔細解讀這些經濟數據,卻令人非常擔心」。今年經濟增長的最大支撐來自9.35%的出口增長,達2012年以來最高水平,更遠高於前兩年的負增長。依經驗,只要出口增長達到10%,台灣經濟增長率至少可達3%至4%,但今年增長預測值僅2.11%。
社論指出,這種異常現象的主因是內需持續降溫,包括民間投資及民間消費增長率分別為1.70%與1.89%,都創下近年新低,這是一種結構性崩壞的徵兆。過去幾年,台灣出口不振是經濟貧血式增長的關鍵原因,但現在即使出口好轉,增長依然低迷,反映出過去作為經濟穩定力量的內需,正在不斷失血,且情況日益嚴重。
政策偏保守 產業升級緩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指出,台灣近年來產業升級不算成功,加之「三角貿易」盛行,經濟增長率已經和現實生活脫鈎。這輪經濟增長是「外熱內冷」。在人口沒有增加、可支配收入停滯的情況下,消費能力、內需都出了問題。當下台灣經濟面臨四個困境,一是產業外移,二是大專以上教育投資太多,三是服務業沒有鬆綁,規模太小,無法做跨境服務,四是沒有外資。
台灣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創辦人王可言指出,台灣經濟最大問題是抗拒全球趨勢。台當局金融政策相對保守,以監督管理為主要考量,且金融企業轉型太慢,而全世界又進步得太快。
知名電商平台公司負責人詹宏志表示,台灣逐漸失去自己的網絡平台和數據,平台落差、數據落差會導致競爭困難。
朝野無共識 「前瞻」進度慢
在經濟發展內在動能不足的同時,被台當局寄予厚望的「前瞻計劃」進度也十分緩慢。台灣地區立法機構朝野黨團昨日繼續協商「前瞻計劃」第一期特別預算案,原本提出萬餘件預算刪減案的中國國民黨團釋出善意,願將逾萬件提案數縮減到三分之一以下。但由於台當局在預算案的細化規劃上,未能提供令國民黨接受的版本,就連同為泛綠陣營的「時代力量」也質疑其中的軌道建設只是照抄前年的年度計劃書,粗糙拼湊出的數字「牛頭不對馬嘴」,因此協商「前瞻」進度緩慢。
© 2017,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