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廣東美術百年經典在京“大集結”

【导读】美术的背后,折射时代的精气神。不忘初心,从南梁到南粤,有一种精神一脉相传。以美术创作的形式,穿越时空将南梁南粤“一画牵”,同样是“不忘初心”,不忘改革开放的精神之根、力量之源

美洲商報7月14日電(記者繆國濟)在中國美術館一樓展廳裡,大型歷史題材中國畫《習仲勳在南梁》被佈置在“弄潮擎旗”板塊的顯要位置,畫作描繪了國民黨統治時期,在陝甘寧建立第一個蘇維埃政府,嘗試治國試驗的時年32歲的年輕革命家習仲勳“敢為人先”的故事。

栩栩如生的畫作,讓共產黨人穿越時空的“南梁精神”躍然紙上,不禁讓人想起西北第一個邊區級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勳的就職諾言:“我一定帶領大家竭盡全力,保證所有鄉親有地種、有飯吃,老婆娃娃熱炕頭……努力為鄉黨做好事,請鄉黨們監督我。”

7月8日,“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在中國美術館向公眾揭開面紗。美術的背後,折射時代的精氣神。從南梁到南粵,有一種精神一脈相傳。

中國畫《習仲勳在南梁》之所以佈置在“弄潮擎旗”的顯要位置,提議舉辦這場百年大展的主辦方負責人,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慎海雄表示:“南梁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南梁精神的核心是面向群眾、堅守信念、顧全大局、求實開拓,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最初源頭之一。改革爭先、‘殺出一條血路’的南粵精神,是習仲勳等老一輩革命家‘不忘初心’,為人民幸福、國家富強勇於擔當、敢為天下先創造出來的。習仲勳是廣東改革開放和特區建設的開創者和爆破手,廣東的創新發展離不開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慎海雄說,以美術創作的形式,穿越時空將南梁南粵“一畫牽”,同樣是“不忘初心”,不忘改革開放的精神之根、力量之源。

“美的歷程”引領時代風尚

從“中國油畫之父”李鐵夫,“女革命家”何香凝、中國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到中國現代繪畫的一代宗師林風眠,新興木刻版畫運動的標杆式人物黃新波、古元、李樺,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百年來,這些深刻影響和引領中國美術風潮,宛如一長串明珠熠熠閃光的名字,共有同一個家鄉——廣東。

錦繡南粵孕育了這些美術大家,這些美術大家也以創造、創新反哺、滋養著南粵大地的精神氣質。今天,他們以一種全新的巨幅形象矗立在中國畫家的夢想之地——中國美術館中央大廳。

廣東是一片熱土,印證著近代歷史的大變革和當代中國的崛起。廣州又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策源地,兩千多年一直是中國對外交往的主要視窗。創新、創造,深深融入廣東美術的基因。高劍父的《東戰場上的烈焰》、關山月的《綠色長城》、黎雄才的《護林》、潘鶴的《艱苦歲月》、湯小銘的《永不休戰》……554件廣東美術百年經典作品首次集結,全面總結展示了廣東美術“開風氣之先、領時代之新、走變革之路”的發展歷程,猶如開啟一部激蕩人心的中國美術“美的歷程”。

“廣東美術是見證、描繪中國偉大飛躍的歷史縮影、時代先聲,是中華民族審美自信的很好體現。”廣東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鄭雁雄接受採訪時表示,本次大展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而精心策劃的。

百年來,廣東美術秉持“周雖舊邦、其命惟新”的使命,弘揚“革新、現實、相容”的嶺南美術精神,以海納百川、相容中外的姿態,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面向火熱的社會生活、圍繞人民大眾審美需求,創作出大量富有時代標識意義的美術作品,哺育了大批美術人才、名家大師,築就了一座座藝術高峰。

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認為,“廣東近百年來美術的發展是中國美術發展的縮影,在中國美術從傳統轉向現代、吸納外來藝術的過程中,廣東美術做出了大膽的探索和實踐。”

“创新始终是广东美术与生俱来的核心精神。”本次大展总策划、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说,“过去一百年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广东美术家找到了一条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路径,他们立足中国传统艺术,不断吸收、融合西方艺术成果,不断改革创新,成为中国美术向现代转型的‘助推器’。”

“在古代,广东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是艺术观念技法的‘输入方’;但近代以来,各种外来文化滋养了一批具有开放、包容精神和国际视野的艺术家,让广东逐渐成为艺术观念技法的‘输出方’。”广东省美协主席、广州美院院长李劲堃说,“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开篇,应该从广东写起。”

全国视野的百年经典

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中国美术馆展览大厅里凉爽舒适,前来观展的观众络绎不绝。在一幅幅名画佳作面前,不少观众留影照相,更多的人则是站在作品前久久不愿离开,还有一些艺术院校的学生在轻声地交谈对画作的理解,对技法的感悟。

“这些名家都是广东的,太厉害了,太厉害了。”

“这里好多画都特别熟悉,对对,小学课本里就有。”

“这树影婆娑的感觉太棒了,表现技巧今天看来都无人能敌啊。”

……

一楼大厅里,一些老年观众在作品《狮》前久久停留。画面中一只雄狮横卧在缓坡上,似乎在梦中受惊而醒,有些恼怒地抬头逼视前方,两只前腿虽然并未抬起,但爪子却已抓入地中,随时可以一跃而起,威猛的气势毕现。这幅作品令人很难相信出自女子之手,它是中国革命元老级人物之一何香凝女士的作品。

早年入日本東京本鄉女子美術學校學習繪畫的何香凝,一生從沒有停止過創作。早期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日本畫風格,從日本留學歸來後轉為“嶺南派畫風”,上世紀30年代後漸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她的獅虎畫裡,氣度恢弘,有英雄氣概,顯示了民族氣節。《獅》便是最能體現她雄渾沉厚風格的一幅力作,這種寫實的表現手法,在當時不僅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更能適應鼓舞國人的需要。

在作品《東戰場的烈焰》前,不少觀眾被畫面中的烈焰沖天和斷壁殘垣深深地觸動,這是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最為著名的畫作之一。畫中一反中國文人畫傳統,以20世紀30年代日軍轟炸上海後的景象,現代機械、電線杆……時局大事進入中國畫,可謂首開先河。高劍父的這個嘗試,是他“藝術革命”具體的、勇猛的實踐,在繪畫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木刻作品《怒吼吧!中國》中,一個被緊緊捆綁、雙眼蒙蔽的痛苦而屈辱的男人軀體形象,預示一個民族終要起而怒吼與抗爭,令觀者想起魯迅的《呐喊》。作品作於20世紀30年代全民族反帝救亡熱潮當中,作者李樺視魯迅為精神導師,創作題材始終圍繞表現人民苦難,表現反帝反封建的主題。李樺是當時“白區”木刻運動的一面旗幟,後來的畫家黃永玉在他的影響下開始版畫創作。

司徒喬的《放下你的鞭子》、李鐵夫的《老年音樂家》、陳樹人的《長城暮鴉》……分為六大板塊的展覽中,“勇立潮頭、藝術革命、匕首投槍”充分展現了20世紀上半葉廣東美術在救國救亡等歷史背景下的宏大主題。在“激情歲月”“弄潮擎旗”“百花爭妍”中,一大批時代經典作品,如關山月的《長城內外盡朝暉》《俏不爭春》、黎雄才的《護林》、楊之光的《雪夜送飯》《一輩子第一回》、林墉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湯小銘的《永不休戰》等,更多展現出新中國30年,改革開放近40年廣東美術的百花爭妍。

巨幅中國畫《綠色長城》前總是圍滿了觀眾,這是著名國畫家、嶺南畫派代表人物關山月1973年的作品。畫面中,遠處海面煙波浩渺、機帆點點,近處的木麻黃樹迎風而立、搖曳多姿,層波疊浪地構成一道綠色屏障,叢林中還隱現著一隊巡邏的民兵,表現出具有中國畫南方海岸風情和時代色彩的“綠色長城”,作品堪稱新中國山水畫的範本。

残破的军帽、褴褛的军衣、裸露的脚丫,老战士吹着笛子,满脸稚气的小战士蜷缩在他的身旁,一手抱着长枪,一手托着下颌,伴着笛声憧憬着未来……展厅里,潘鹤的《艰苦岁月》是公众最熟悉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新中国美术最具代表性的雕塑作品之一。“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相结合的绝佳体现,它既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又阐释了党的文艺政策方针上具有的说服力。”许钦松说。

李勁堃說,“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廣東美術工作者致力於文藝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努力,以及廣東美術家紮根嶺南沃土,忠實記錄社會滄桑巨變,用畫筆記錄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非凡歷程。”

“一直懸掛在人民大會堂的《江山如此多嬌》,是關山月與傅抱石1959年共同創作完成,堪稱中國山水畫創作全新方向的藝術典範。57.6米巨幅史詩油畫《地慟·重生》暨《‘5·12’表情》,是‘5·12汶川地震’發生後由廣東145名油畫家集體創作,成為唯一一件被國家博物館收藏的‘5·12’賑災題材作品。”許欽松介紹,本次展覽由於受到展館以及一些特殊情況的制約,個別廣東百年美術的經典代表作並沒有來到現場,包括率先開啟“社會主義新山水畫”之先河,當代國畫領域堪稱重要標誌的黎雄才1954年的作品《武漢防汛圖卷》。“但在本次展覽中,我們都以一種資料的形式進行了展示說明。”

中國近現代美術的開篇,從廣東寫起

“很多人一提廣東美術就是嶺南畫派,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梁江表示,美術革新要靠思想觀念變革支撐,而西方藝術與科技文明,最早就是從廣東傳入中國內地,“可以說,不僅是美術,整個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的轉型都與廣東息息相關。”

400多年前,義大利天主教士利瑪竇從澳門進入廣東,把西方文化和歐洲繪畫帶進中國,這是中國近代巨變之肇端。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西風東漸,風雲激蕩。最早對外開放的廣東,成為近代中國社會變革、文化變革、藝術變革最為前沿的地區。新中國畫的革新,正是從廣東開始。

“廣東美術界先後出現了在思想上有著強烈的變革願望與開放意識的藝術先驅。”許欽松強調,20世紀上半葉廣東美術在救國救亡等歷史背景下,歷經了一連串激烈的動盪與變化,逐漸形成傳統美術、西方美術與新興美術三大板塊並存,構成了百年中國美術的基本形態

中國畫方面,有以革命精神和強烈時代責任感改造中國畫的“嶺南畫派”代表人物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他們早年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後,他們又棄政致力於繪畫創作,宣導新國畫運動,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和藝術思想,促進了中國繪畫的現代轉型。

油畫方面,有中國油畫先驅李鐵夫、馮鋼百等。1887年廣東人李鐵夫留學英國學習油畫,並於1907年在英國參加孫中山創立的同盟會,後來還籌措經費資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他曾說“美術為革命運動之武器,革命為藝術之推進機,二者不能須臾離。”

版畫方面,出現了新興木刻版畫運動標杆式人物黃新波、古元、李樺等;雕塑方面,有李金髮、鄭可等先行者……

1916年,何香凝與孫中山、宋慶齡在日本會面,提出了一系列藝術觀點。許欽松說,“從此時算起,迄今已經有百年時間,它比新文化運動略早,這是歷史上公認的節點。”

1917年,教育部擬建中國第一所國立美術學校。34歲的中山人鄭錦受命籌措,他赴日本“取經”,搜尋資料,設計課程,籌備師資與招生。北平美術學校1918年4月15日成立,鄭錦被任命為第一任校長,這所學校即中央美術學院前身。

留法勤工儉學的林風眠是廣東梅縣人,1925年回國,25歲出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1928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籌辦國立藝術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並任院長。

林風眠主張“相容並包、學術自由”,提出“提倡全民族的各階級共用的藝術”等口號。他銳意革新藝術教育,廣納人才,請木匠出身的齊白石登講臺,聘法國教授克羅多講西畫。林風眠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宣導者和代表人物,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篳路藍縷的可敬前驅。許欽松說,他們高舉“介紹西洋美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作時代藝術”的藝術旗幟,為現代中國培育了大量優秀藝術人才。

展覽籌備期,一大批史料被發掘,“這些重要文獻顯然已經超越了地域局限,體現了中國美術現代變革的重大學術事件。”李勁堃說,“這些藝術家為文化理想奮鬥而帶來的猶有餘溫的情懷留給我們更多的感動。回望當年不同主張、不同傾向畫家為建構新中國畫的艱苦努力,給予當代中國美術家以深刻啟示。”

大展開幕前夕,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學術委員會還特別評選出廣東美術百年史上21位大家,他們是:李鐵夫、何香凝、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林風眠、關良、方人定、司徒喬、趙少昂、李樺、王肇民、胡一川、黎雄才、關山月、廖冰兄、賴少其、黃新波、羅工柳、古元、楊之光。

“大展的研究視角跳出嶺南,立足全國高度,以百年歷史變革的視野審視廣東美術的貢獻。”李勁堃說,“21位大家足跡遍及全國各地,有的主要活動區域並不在廣東,如長期旅居安徽、上海的賴少其,在北京工作的古元、羅工柳,活躍于滬杭一帶的林風眠。他們的入選,體現出評選工作的美術史高度。”

“展覽首次創舉性地以21位已故‘大家’人像佈置在中國美術館中央大廳,是紀念,更是致敬。”許欽松說。

百年歷程離不開

“今天頂著烈日也是值了。”週末一大早,趕到中國美術館參觀的李天文,沒有想到正好趕上廣東美術百年大展開展。作為一名普通觀眾,李天文和妻子帶孩子到美術館的次數並不多,但此次大展還是深深地吸引著他,“像《艱苦歲月》《永不休戰》《地道戰》等作品在小學課本裡就接觸過,非常經典。特別是嶺南畫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像高劍父、關山月今天能在這裡見到畫家原作,非常幸運。”觀展過程中,李天文一次次被廣東美術在各個時代發展中的探索與創新震撼和感動,“非常非常精彩,你看到的不僅僅是之前瞭解的嶺南畫派。”

作為本次大展學術團隊重要成員的劉大為認為,“20世紀以來,廣東不僅僅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也是‘藝術革命’的策源地,成為傳統藝術走向現代的中心。近代美術界面臨‘中國畫的現代化’與‘西洋畫的民族化’兩大問題,與當時另外兩大美術重鎮北京、上海相比,廣東的革命性最為突出。”

“廣東美術家對於變革非常敏感,他們非常善於從時代、從生活中汲取創新元素,還善於吸收外來成果,進行深度轉化,總能創作出與時代相呼應的作品。”許欽松說,無論是提倡“折衷中外,融匯古今”的嶺南畫派,還是魯迅所宣導的“凡革命藝術,都應該大刀闊斧”的“新木刻運動”,無論是新中國30年的廣東美術,還是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百花爭妍,廣東美術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在百年歷史進程中莫不體現一個“新”字。

“無論是20世紀前期、新中國成立之初,還是改革開放時期,廣東美術數度引領中國近現代美術轉型,是全國美術創作的‘風向標’。但長期以來,廣東美術對中國近現代美術的價值並沒有得到充分認知。”梁江認為,“完整梳理一百年廣東美術脈絡,對重新審視中國現代美術史具有重要價值,這也是舉辦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的首要意義所在。”

“一個地區或者一個民族,民眾的文化自信提振起來,這個地區或者民族才算真正振興。”李勁堃說,大展意在激勵今天的藝術家,秉承嶺南創新精神,積極拓展新時期新題材,勤奮探索新風格新技法,深入開掘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表現形式,致力“其命惟新”,努力形成具有時代精神、民族氣派的美術新風貌。

据了解,入选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作品、以及入编《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作品集》的1020件作品,都由大展学术委员会以学术为导向、时间为线索,经过多轮公平、公开、公正的投票程序之后产生。中国美术馆拿出100件馆藏广东籍画家精品展出。

“大部分展品都来自正式美术馆和博物馆以及艺术家本人或者家属,对于个人藏品和市场藏品,我们一概不予进入。”许钦松说,“这么做,一个是真假问题,另一个是保值、升值问题。如果市场或私人藏品一旦进入,经过专家组评判,可能会出现作品升值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状况,为了防止利益链接和输送,必须有机制予以规避。同时,评选过程是在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之下进行的,可以说非常严格。”

“创新,同样体现在展览的细节上。”许钦松说,本次大展利用新媒体的展示方式、融合多种视听手段动态展现经典作品。观众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栩栩如生的动画跃然纸上。为方便外地观众观看展览,大展还设有在线虚拟展馆,观众只要下载相关APP,即可浏览展出作品。

“很多人性化的服务,除了二维码,还有VR扫描,真的很直观,很方便。”展厅里,记者看到一对母子手拎折叠椅,背着双肩背包从一幅幅画作前慢慢走过,他们不时停下来,掏出手机,在作品名签的二维码上扫一扫,“这些专业解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观众来说收获太大了。”

© 2017,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