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議息,3月終於加息,不負眾望,完成大家心目中的憧憬。且慢!那可真是市場中人的希望,投資者本身的想法?說起來,所謂外界預期,有客觀的基礎,也有主觀的成分,但無論如何,總有央行的協助,否則不成其事。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央行需要市場的合作,市場也需要央行的合作,兩者若站在對立面,是兩敗俱傷,兩者若站在同一陣線,什麼風浪都可以捱過。
可不是嗎?金融海嘯的來臨,號稱在學術理論的計算上,百年甚至在千年不應一遇,結果偏偏給大家遇上了。可就是如此恐怖的大危機,如今看來,輕舟已過萬重山,靠的是什麼?不就是央行在這幾年來的工夫。
美央行非常時期採非常手段
當然,不同地方的央行,不同地方的經濟實力,產生出來的效果,截然不同。顯然,美國是有本領的,這一點見諸於其央行調度的方式,清楚之至。
君不見危機來臨時,果斷地減息至近乎零,然後大量進行量寬,再配合各種只有在非常時期才會出現的非常手段,讓大家有信心,央行一心一意,要讓實體經濟復甦,才不管拋開原有正常時期的思維框框。
正因為如此動員力量,再加上期望管理工夫做得好,央行取信於市場,其推行的政策,無往而不利,達標的機會高,而過程中的阻滯相對少,便不難明白了。
反過來,如今美國復甦步伐已相當穩當,由幾年前已經失業率大降,跌至低於本身預定的目標水平,餘下來只有一步,就是等通脹預期回復到差不多正常的目標,便可以開展加息周期。
待通脹達標便展開加息周期
如此一來,便可以設想,由幾年前預告退市,到真的完成退市,到2015年及2016年每年只在年底加息一次,顯而易見,方向是逐漸收緊貨幣政策。若單以此只是正常化,而不是加息周期,那只不過言詞之爭。因為凡事有個過程,尤其如今大病初癒,重點是循序漸進,而不是一步到位。
前者可以讓人有轉圜的餘地,萬一市場有什麼風吹草動,也可以按兵不動,引弓不發,而若情況許可,便可以以較頻密的速度加息。最後一步,也就是必要時,才需要在加息的幅度上增加,因為這一點對外界來說太震撼,不利期望管理了。
市場消化加息 風險胃納增加
目前看來,加息周期既已開始,市場漸次已有心理準備,投資市場的主題,將由以往的防守避險,轉為進攻逐利,風險胃納的增加,不是一時三刻的事,而是持續的事。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的確需要時間重新適應,因為過去多年,大家在非常時期中,已經習慣了非常手段,忽然間要轉變,談何容易?但起碼,央行深諳此道理,由預告退市至今,已有數年,當中過程,市場的震盪幅度一次比一次小,足證期望管理之成功。■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 2017 – 2018,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