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入学在即,电子科技大学2023级新生可在网上自主选房的消息引发热议:新生可在学院班级区域内选房,可精确选择至床位号,选房过程中,学生可查看已选床位室友的信息,包括起床情况、午睡情况、晚睡情况、睡眠质量等。
增进自由总是好的,有助于提升室友之间的关系和谐度。试想,要是某个室友作息或生活卫生习惯严重干扰了你,或此人为人不怎么地,多吃多占、品行不良,就会对你的生活与学习造成持久与深刻的负面影响。谁又不想活得自在、舒心些呢?
家境好的学生,一开始就可以在学校附近自行租房,没有室友(初次分配),也就不用担心遇上不淑的室友,或在入住学校宿舍、遇上不淑的室友后,还有这么一条退路(再次分配)。含意是用钞票投票与用脚投票。大学宿舍谁跟谁住的分配问题,也同样包括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两个机制。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着大学生宿舍分配机制的变化?
2001年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公寓建设标准问题的若干意见》规定,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以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和学生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本科生4人1间,生均建筑面积8平方米;硕士生2人1间,生均建筑面积12平方米;博士生1人1间,生均建筑面积24平方米,一般仍应采用筒子楼形式,以便同样建筑面积下取得较大居住面积。
本人上本科时(1998-2002)是六人一间,上研究生时(2002-2005)是四人一间,人均居住面积都是不达标的。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大学手中的钱多了,大学生居住条件普遍有了明显改善,不仅体现在人均居住面积的增加与达标率上,还体现在独立卫浴、加装空调等硬件上,让学子生活更惬意、更有尊严;此外,随着生育率急剧下降及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到来,高校对生源的竞争在加剧。这是近年来诸多高校容许学生自选宿舍或自行匹配的两大背景。
过去盛行现在仍较为盛行的传统分配机制是:学校或管理者说了算,决定谁跟谁住,或考虑同住一室者来处多元化,令来自天南海北、背景各异的学子有更多的相互了解,促进包容与精神成长,或考虑同住一室者地域或背景的同质性,或就按姓的音序或笔画排列,或者甚至就随机、武断地分配。总之,学生对自己与谁同住,是完全没有发言权的。
其实,如果这只是作为初次分配机制,此后容许有人随时以各种不合或矛盾调换宿舍,即有较为灵活的再次分配机制或矫正机制,最终的结果仍可以比较理想。就好比求解方程的牛顿法,选择的最初点与方程的解析解或有相当距离,但通过不断的迭代,后面选择的点会来越来逼近解析解,从而求得一个比较理想的数值解。
坏就坏在某些管理者为了方便、为了省事少麻烦,空洞说教“要互相理解”之类,压制学生通过事后自由调整“帕累托改善”的努力,导致很多矛盾越来越深,甚至酿成恶性事件。
当然也有现实困难。大学宿舍空余床位往往很少,基本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学生要从某个宿舍搬出去,是主动也好,还是被动也好,一般需要另一个宿舍有人愿意交换床位,但别人住得好好的可能不会愿意换,或者即使本人愿意换,但同宿舍其他人觉得搬进来的那个人为人不可接受而可能或一致抵制。这就意味着管理者需要做很多说服与协调工作。
本次电子科技大学2023级新生可在网上进行自主选房,也有大学用算法精准匹配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兴趣偏好,本质上就是赋予学子一定选择权的初次分配机制,学子的匹配度与满意度,肯定要好于管理者随机、武断的决定或“有想法、有考量”的决策。以牛顿法来类比,就是:一开始选择的点即与方程的解析解比较靠近,从而需要迭代的次数很少,就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数值解。
电子科技大学新生自主选房,有点类似飞机提前选座,还是要先下手为强,别人选了床位,或选满了的宿舍,你就没法选了。一个宿舍已经有人选了,但还没有选满,你可以看到对方的作息习惯等信息,对你的选择有帮助。但品性之类的信息难以呈现,需要在日后共同生活中才能了解,所以基于先到先得或不充分信息的选择,也很难一开始就达到最优。
所以,无论初次分配方案优劣,还是要有灵活自由的再次分配机制,如保留一定空宿舍、空床位,让学子通过自由选择取得舒心的生活环境。毕竟,决定生活环境舒服程度的,除了必要的硬件之外,主要还是软件或氛围或宿舍内精神公域的优劣,也就是人际关系的好坏。
© 2023,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