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从我国的出口增加值构成来看,出口国内增加值总体规模逐年上升,直接最终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比最高,约占55%-65%,不过从趋势上看,此占比逐年下降。”近日,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静静在“‘双碳’背景下碳酸锂行业绿色发展论坛”上指出。
她表示,直接中间品出口和间接中间品(中间品加工后再出口到第三国)的增加值占比分别约为20%-30%、14%-17%。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及新冠疫情扰动,后两者的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合计占比达到42.7%。
“这说明两点,一是我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对全球总出口的贡献越来越高;二是与最终品出口相比,我国通过提供中间品参与全球贸易分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她说道。
张静静表示,从出口目的地的规模分布来看,直接中间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以美、日、韩、德、英、澳等发达国家为主,国内中间品在这些国家经过进一步加工后被最终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越南等东盟国家与新兴国家的直接中间品出口增速明显较高。而对间接中间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而言,我国对越南、墨西哥出口的增速较高,荷兰、波兰、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等国紧随其后。
张静静坦言,这主要表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除最终消费目的地大量进口我国的中间品外,多个东盟国家和新兴国家也会选择从我国进口中间品再出口;二是越南、墨西哥等国凭借自身的禀赋成本优势以及靠近生产中心或终端市场的地理优势,正在不断承接我国中间品的再加工环节,在最终产品生产完成后再出口到消费目的地。
张静静表示,从时间趋势来看,国内下游多个行业通过加速推进跨国生产布局来适应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而中上游的多个原材料制造业的跨国分工规模有所回落。
“从2007至今的数据看,下游多个行业的终端生产持续转出,如食品饮料、纺织、皮革和鞋类;中游行业中运输设备的跨国分工规模也在继续增加,电气和光学设备、机械行业在2007-2017年间跨国生产规模明显增加,但随后的中美贸易摩擦以及疫情使‘逆全球化’盛行,对应行业在海外生产布局的速度有所放缓。”她分析道。
在张静静看来,目前来说,东盟的多个国家是我国产业转移和参与下游产业链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从2007-2021年的数据看,我国对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主要东盟国家的中间品出口国内增加值逐年增加,中美贸易摩擦加速了我国向东盟进行产业再布局的过程,对以上国家的中间品出口国内增加值在2018年后显著增长。
“这意味着中美贸易摩擦以后,国内越来越多的终端生产环节被东南亚地区替代,大量来自我国的中间品在东南亚被再次加工后,被本地消费或再出口到第三方国家。疫情发生后,得益于我国‘保供给’的政策支持,产业转移速度出现阶段性放缓,但产业转移趋势未改。”她说。
她认为,从产业转移的整体规模上看,与东盟的其他国家相比,越南是我国生产产能尤其是下游生产最重要的承接地,承接规模增长速度较快。
张静静指出,尽管我国的基本金属和金属加工、电气和光学设备、化学品和化学制品、机械行业也纷纷在越南进行生产布局,但这四个行业更多的是与我国形成上下游生产合作关系,对我国的出口并未形成完全替代,越南对基本金属和金属加工、电气和光学设备、化学品和化学制品、机械的总出口贡献较低。
她认为,除了与东盟开展跨国合作以及对其进行产业转移业之外,墨西哥和波兰也在承接我国的部分产业。波兰是我国部分产业在东欧的重要承接地,但与越南、墨西哥相比,承接的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我国与波兰主要以产业合作为主。与越南、墨西哥和波兰不同,印度并未大量承接来自我国出口产业的下游产能。
“从印度出口对各国的中间品增加值承接情况来看,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上下游生产合作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张静静指出,随着中国人均GDP上升,中国出口份额难以继续攀升,但出口结构变化以及优秀企业出海反而说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有所上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从我国的出口增加值构成来看,出口国内增加值总体规模逐年上升,直接最终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比最高,约占55%-65%,不过从趋势上看,此占比逐年下降。”近日,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静静在“‘双碳’背景下碳酸锂行业绿色发展论坛”上指出。
她表示,直接中间品出口和间接中间品(中间品加工后再出口到第三国)的增加值占比分别约为20%-30%、14%-17%。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及新冠疫情扰动,后两者的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合计占比达到42.7%。
“这说明两点,一是我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对全球总出口的贡献越来越高;二是与最终品出口相比,我国通过提供中间品参与全球贸易分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她说道。
张静静表示,从出口目的地的规模分布来看,直接中间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以美、日、韩、德、英、澳等发达国家为主,国内中间品在这些国家经过进一步加工后被最终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越南等东盟国家与新兴国家的直接中间品出口增速明显较高。而对间接中间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而言,我国对越南、墨西哥出口的增速较高,荷兰、波兰、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等国紧随其后。
张静静坦言,这主要表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除最终消费目的地大量进口我国的中间品外,多个东盟国家和新兴国家也会选择从我国进口中间品再出口;二是越南、墨西哥等国凭借自身的禀赋成本优势以及靠近生产中心或终端市场的地理优势,正在不断承接我国中间品的再加工环节,在最终产品生产完成后再出口到消费目的地。
张静静表示,从时间趋势来看,国内下游多个行业通过加速推进跨国生产布局来适应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而中上游的多个原材料制造业的跨国分工规模有所回落。
“从2007至今的数据看,下游多个行业的终端生产持续转出,如食品饮料、纺织、皮革和鞋类;中游行业中运输设备的跨国分工规模也在继续增加,电气和光学设备、机械行业在2007-2017年间跨国生产规模明显增加,但随后的中美贸易摩擦以及疫情使‘逆全球化’盛行,对应行业在海外生产布局的速度有所放缓。”她分析道。
在张静静看来,目前来说,东盟的多个国家是我国产业转移和参与下游产业链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从2007-2021年的数据看,我国对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主要东盟国家的中间品出口国内增加值逐年增加,中美贸易摩擦加速了我国向东盟进行产业再布局的过程,对以上国家的中间品出口国内增加值在2018年后显著增长。
“这意味着中美贸易摩擦以后,国内越来越多的终端生产环节被东南亚地区替代,大量来自我国的中间品在东南亚被再次加工后,被本地消费或再出口到第三方国家。疫情发生后,得益于我国‘保供给’的政策支持,产业转移速度出现阶段性放缓,但产业转移趋势未改。”她说。
她认为,从产业转移的整体规模上看,与东盟的其他国家相比,越南是我国生产产能尤其是下游生产最重要的承接地,承接规模增长速度较快。
张静静指出,尽管我国的基本金属和金属加工、电气和光学设备、化学品和化学制品、机械行业也纷纷在越南进行生产布局,但这四个行业更多的是与我国形成上下游生产合作关系,对我国的出口并未形成完全替代,越南对基本金属和金属加工、电气和光学设备、化学品和化学制品、机械的总出口贡献较低。
她认为,除了与东盟开展跨国合作以及对其进行产业转移业之外,墨西哥和波兰也在承接我国的部分产业。波兰是我国部分产业在东欧的重要承接地,但与越南、墨西哥相比,承接的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我国与波兰主要以产业合作为主。与越南、墨西哥和波兰不同,印度并未大量承接来自我国出口产业的下游产能。
“从印度出口对各国的中间品增加值承接情况来看,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上下游生产合作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张静静指出,随着中国人均GDP上升,中国出口份额难以继续攀升,但出口结构变化以及优秀企业出海反而说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有所上升。
© 2023,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