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史诗奇幻电影,素来是最让观众惶恐的一大类型。
无数号称“中国大片”的奇幻巨制,到头来都成了观众口中的“史诗级烂片”,让人避之不及:《封神传奇》豆瓣3.0,《阿修罗》豆瓣3.0,《诛仙1》豆瓣4.5,《白蛇传说》豆瓣4.8……
“拍一部烂一部”,是观众为此类电影达成的普遍共识。
也正因如此,当乌尔善导演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1》)定档上映时,大家对它并不看好。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越是不看好、越是没有期待,《封神1》反而给人带来更多超乎想象的惊喜。
《封神1》2018年9月开机,以三部曲套拍的模式一口气拍了三部。原定2020年暑期档上映的它,因疫情延迟三年,直到今年才与观众见面。
上映之前,它最大的宣发噱头,就是投资30亿,要拍中国人自己的《指环王》系列。
就成片来看,《封神1》距离《指环王》系列还具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它对华语电影工业来说,仍不失为是一次积极的探索。
《封神》的故事主要脱胎于宋元的话本小说《武王伐纣平话》和明代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
原故事讲的是纣王在祭祀中对女娲不敬,于是女娲派妲己降世祸乱朝纲。因为纣王荒淫无度,统治残暴,姬昌(后来的“周文王”)、姬发(后来的“周武王”)纠合诸侯举兵伐纣,最终朝歌一战,纣王兵败自焚,周朝取代了商朝。
“封神”IP向来是影视界的宠儿,打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围绕它展开的影视改编便层出不穷。恰如神话研究者李天飞所说:《封神榜》是一个“开源”的IP。
作为一个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封神》系列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个故事讲出新意。
而“新意”往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破旧立新,颠覆传统,让观众对这个老旧的故事生出新鲜感;另一方面,它在颠覆的同时,也会带来冒犯,表现出对传统故事的“大不敬”。
这些问题,在《封神1》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早在点映期间,它就因大刀阔斧的改编,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有人认为,它启用费翔、娜然这两位混血演员,为片中注入了过多的“异域风情”,无论是费翔的“美普”还是娜然的“俄普”都让人有些许出戏;也有人认为,某些人物设定背离了神话,比如神话中的雷震子,外形本应和姜子牙一样是个普通人,可电影为了凸显奇幻色彩,却将这个角色改成了一个四不像,画风突兀,宛如人形蝙蝠。
尽管争议颇多,但《封神1》在改编上也确有可圈可点之处。导演乌尔善在创作过程中,引入了很多西式价值观和叙事理念,并做出了很好的结合,“洋为中用”。
比如,贯穿全片的“弑父”母题。
“弑父”是中国文学中少见的母题,但在西方文化中却俯拾皆是,古有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俄狄浦斯王》),今有达斯·维达与卢克·天行者的父子相残,以及那句经典的“我是你爸爸”(《星球大战第五部:帝国反击战》)。
为了让电影里的“弑父”合理化,《封神1》特地借用了先秦时期的质子制度加入封神宇宙。各方诸侯,必须挑选自己的一位儿子送入朝歌,当人质,此为质子。如果有诸侯谋反,统治者会先杀质子,然后将谋反的诸侯灭族。
电影里的质子,尤其是戏份最多的“四大质子”,全都拥有两个父亲,一个是他们的生身父亲,也就是割据一方的诸侯王;另一个是精神父亲,是抚养他们、教育他们、给他们洗脑的纣王殷寿。
当生身父亲与精神父亲发生冲突,质子们便不得不陷入两难的伦理困境:要不要弑父?弑哪一个父?
从这一点来看,《封神1》其实是一部“爹味”十足的电影。但父子关系的置入,也让影片夹杂了反抗父权的意味。
父权的终极形态就是皇权,所以电影里的父子关系,本质上也是君臣关系。
在古代君臣体系中,“臣伐君”是不被允许的,臣子对君王只能臣服,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为了摧毁君臣体系,《封神1》找到了“弑父”这个巧妙的切入点,试图通过摧毁孝道来摧毁君臣体系。由于古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孝道,所以当纣王命令“四大质子”杀死他们的亲生父亲时,孝道也随之瓦解了。孝道的瓦解,意味着三纲五常的崩塌,为后来的臣伐君创造了合理性。
作为一部史诗电影,《封神1》涵盖了多条故事线:纣王野心的暴露、纣王之子殷郊的反叛、青年姬发的觉醒、妲己与纣王的关系、姜子牙携封神榜下山等等。
虽然固故事线庞杂,但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无疑是西伯侯之子姬发的这条成长线。姬发对纣王情深义重,对方既是他的养父,也是他心目中的大英雄,是他的精神偶像。
然而,目睹纣王的暴虐无道后,他一步步走向觉醒,从对纣王的盲从回归到姬昌的身旁。前者代表“勇”,后者代表“仁”。年轻人大多迷恋勇猛,但勇猛往往与暴力相关联,而真正得民心、得天下的统治者,则往往要依靠仁政。
于是,借助姬发这条线,影片从对父权的探讨上升到了对统治思想的探讨上。
在人物塑造方面,《封神1》颠覆性地改写了纣王和妲己的关系。此前影视作品中的纣王,往往昏聩无能,受狐妖蛊惑。而《封神1》中的纣王,则是勇武与野心并存,颇具人格魅力。
纣王明知妲己是狐妖,但还是选择靠狐妖之力释放自己的欲望,达成自己篡权夺位的野心。
在“纣王与妲己”这组人物关系中,纣王始终占据主动。而妲己作为狐妖,她的动物性是大于人性的,她的出发点十分简单——她想活。为了活下去,她甘愿讨好纣王,并助纣为虐。
导演在妲己身上,显现出了很强的平反意味,意在推倒以往的“红颜祸水论”。妲己作为一个工具人,她是不分善恶的。她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人们心底的善恶,进而令对方的欲望点燃、释放、膨胀,就像电影里姜子牙说的:“福祸无门,唯人所召,心怀恶念,妖孽自至”。
这种改编,无疑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影片对妲己的改编,既是为了呼应当下思潮,也是为了暗戳戳地讨好女性。
不过,作为一部特效大片,《封神1》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由于是“积压片”,特效完工于几年前,片中的很多特效设计现在看来已经有些落伍,比如昆仑仙宫十二仙人出现的场景,姜子牙、杨戬、哪吒从朝歌落跑,雷震子结尾登场保护姬发的这几段戏,看起来就是满满的网游质感,廉价而浮夸。
此外,乌尔善对大场面的调度也欠火候,并没有拍出气势磅礴的恢弘感。战争场面往往是单调的远景,外加全景、近景的镜头拼凑,缺少构图、场景、道具上的相辅相成。
熟悉《封神演义》的观众都知道,原著有着一套完整的世界观与世界结构:仙、官、民、佛、道、魔……
大到人物斗法,小到奇珍异兽,奇幻场面比比皆是:申公豹呼来的三山五岳、能人异士;魔家四将与雷震子、杨戬、哪吒的神仙斗法;墨麒麟、五色神牛等凶兽、灵兽、神兽的惊艳亮相;还有十绝阵、九曲黄河阵、诛仙阵、万仙阵这些充满煞气的恶阵;以及定海珠、金蛟剪、诛仙四剑、六魂幡这些威力强大、法力无边的先天至宝。
由于世界观庞大,《封神1》无法展开太多,涉及的大战极其有限,闻太师讨伐西岐,众神仙斗法的战斗名场面都在后两部,以至于让《封神1》看起来更像是一部大型的预告片。
好在,从电影结尾释出的彩蛋看,《封神》系列的后劲儿还是很强的,闻太师班师回朝,魔家四将及邓婵玉等新人物陆续现身,神魔大战一触即发。
导演乌尔善曾在首映礼撂下狠话,“如果第一部票房好的话,第二部将会在明年暑期上映”。按《封神1》目前的票房走势看,二、三部的上映似乎不是问题。
私以为,尽管《封神》系列的上映之路走得无比艰辛,尽管《封神1》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创作短板,有超长的制作周期,有过时的特效设计,也有火候欠奉的场面调度,但它在神话改编上,显现出了蓬勃的创造力。
它在烂片扎堆的国产史诗奇幻电影中脱颖而出,光凭这一点,就值得再出续作。
© 2023,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