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人做了一个搞笑视频:把某位爆红小鲜肉在影视中的对白与表演,与张颂文谈表演的言论进行混剪与对照,让人忍俊不禁。网友嘲讽:这位小鲜肉是不是捡到了张颂文老师的“错题本”?
张颂文曾在节目中谈表演误区:太刻意、太专业、太用力,表演“太准确”就是不准确,那是套路。譬如:吃葡萄,一定要表现出酸溜溜的表情,要皱眉头、龇牙、咽口水;思考时,必须紧皱眉头、眼珠左右晃动、微微歪下头;内心矛盾起波澜时,一定要转头、不面对对方、瞬间漂移目光(且多数演员都向右侧漂移)。
张老师不谈这问题,还真没太在意。经他这一提醒,找来近些年火爆剧快速拉片,还真是这样:几乎所有“小鲜肉”都是这套标准套路,而现在海选的男女演员,长相几乎都一模一样,几乎分不出谁是谁。不知是表演“套路化”塑造了审美单一化,还是审美单一化促使年轻演员苦练表演“套路化”?
世界表演艺术流派,主要分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布莱希特体系”。“斯系”通过《演员的自我修养》强调现实主义原则,主张演员要与角色合二为一,进入“无我之境”。而“布系”主张“陌生化效果”和“间离方法”:演员高于角色、驾驭角色,不能融于角色之中,而要随时进入角色、随时跳出角色,面对观众若即若离、自由驰骋。
理论太复杂、生涩、抽象,简单说:“斯系”主张演啥像啥,古典主义表演艺术都是这流派;而“布系”主张“演啥不能像啥”,观众看啥戏不重要,重要的是向观众推出“角儿”或曰明星。
现代社会,借助商业造星的巨大力量,“布系”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多影视剧,看完之后不知是啥内容,唯有小鲜肉在眼前晃,出了影院,满街、车厢内、手机上全是这些俊男靓女宣传的商品广告。巨大商业利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已消除了“口碑效应”和商业推广滞后性,影视剧的经济效益以周为时间单位统计:上映第一周票房是多少、广告促销是多少,第二、三周的票房、广告分别下降了多少……几周后,这些影视剧就被抛于脑后,因为新的影视剧上档了,新的俊男靓女小鲜肉们推送的商品广告上线了。
在艺术快速商业化的时代,赚钱速度几乎是唯一考量标准。因此,表演艺术学院推出类似快餐式“表演艺术教材”,就是张老师所谈的“套路”,被一些网友嘲弄为“错题本”:人间百态、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生老病死……被概括为几种表演范式,那些缺乏生活体验的俊男靓女小鲜肉们,对着镜子苦练这些范式,甚至具体到演员目光漂移后,心中默念几秒钟,然后再把眼神转过来念台词……
影视界、文艺界工作的朋友们谈到:现在的俊男靓女小鲜肉们,很少有人看剧本,他们异常忙碌,一年能拍好几部戏,数不清的广告、代言,短时间内就能狂赚几千万甚至上亿。他们赶到片场后,冲下车,急匆匆换上戏服,塞个耳麦,就开始在助理提词帮助下,用那些“套路”演戏。由于不了解剧本,只好尽量刻意、用力地表演,以显示自己很专业,张老师所说的表演“太准确”恰恰是用来掩饰自己对剧本不熟悉、把握不准的心虚感。
甚至还闹出过这样的笑话:助理把Scandinavia的中文“斯堪的纳维亚”给念断句了,演员根据耳麦提词给说成“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而整个制作团队之地理大概都不及格,竟无一人发现,就这么播出去了。毕竟,现代艺术更主要是艺术商品,而不再是艺术品,消费者主要是消费,少有人欣赏。
前些时看了《无名》,最欣赏梁朝伟的一段三分钟独白。他扮演抗战时期一名中共地下工作者,打入军统,再打入汪伪特务部门,三重间谍的复杂身份使这角色的扮演难度很大。这段三分钟独白,没有电脑特技、镜头旋转、花哨炫酷,完全就靠他独自以大特写镜头撑满。梁的面部,每一块肌肉、皮肤、皱纹、毛发、表情……都伴随着他的台词、剧情发展而跃然屏幕,那些细微、充实、生动的微表情,实时配合着抑扬顿挫、阴晴不定的念词,准确而富有震撼力地塑造出游走于多重谍网无间道的复杂而诡谲形象。
一位曾见过梁朝伟拍戏的老电影(技术)工作者说:1990年代,那时还不是数码摄制,摄影机的反转片胶卷很贵,伟仔很配合导演,尽量不要报废胶片,每场戏都提前个把小时到,在化妆间读剧本、对着化妆镜念台词。实践证明:优秀表演,与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都要用心感受、投入真情才能做到极致,仅靠“错题本+耳麦”虽不耽误赚钱,但只能做出艺术快餐。
但是“斯系”的表演投入太大、耗时太多、赚钱太慢。相较而言,“布系”“随时进入角色、随时跳出角色”更适合现代社会特色:戴上耳麦就演电影、跳进时尚工作室就拍广告、演红了就当歌星、唱火了就当演艺明星,还能代言产品、网络营销、出动漫、发公仔……这可能是对布莱希特老先生文艺理论的曲解,但赚钱效应,确要高一个数量级,新新人类们当然趋之若鹜。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 2023,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