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扩大试点:体面告别是对生命的厚待丨快评

2023-07-20 15:03:44

2023年7月16日,国家卫健委下发通知,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继2017年、2019年之后的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加上本期公布的地区名单,目前国家级安宁疗护试点已覆盖全国185个市(区)。

安宁疗护,或曰临终关怀,旨在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这在国内仍然是个新鲜事物,但却有其必要性与迫切性。

如果你的家人得了不治之症,是耗尽家财送尽可能地延长生命,还是选择安宁疗护送亲人最后一程?这个艰难的问题想必无数人都遇到过,抉择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得出。

现实中常见的是第一种。“老人住进ICU,耗尽全家积蓄,甚至导致负债”的情况屡见,患者在终末期的医疗花费往往占到其一辈子总医疗花费的一半以上甚至更多,成为家属的不可承受之重。家属“与死神掰手腕”的后果是耗费巨量金钱与资源,又不免人财两空之不幸。

这种做法的背后,不能不说也有对医学力量的迷信。人力有时而穷,现代医学也有它的能力边界。对于医者来说,“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恐怕才是常态。

硬币的另一面,则是不少患者在生命末期没有足够的精神慰藉。无论是插满管子的过度医疗,还是“没钱看病只能倒计时”,患者在面对死亡时缺少必要的精神慰藉与心理疗愈,不得不承受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痛苦,充满遗憾与失落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因此,安宁疗护的试点与普及,对于患者、家属与社会都有其重大意义。

安宁疗护存在“疗”与“护”的两个方向,彼此既互相独立又相互递进。“疗”一般称为“缓释疗法”或是“姑息疗法”,也即不再投入医疗技术资源维持摇摇欲坠的生命,而是以镇静剂、止痛药或是其他精神类药物缓解患者的痛苦,让患者在终末期得到生理上的轻松愉悦;“护”则是“临终关怀”的范畴,旨在以精神心理上的慰藉照料,让患者感受到宝贵的人文关怀,从容尊严地走完一生。

如此一来,缓释疗法可以不至于消耗大量的金钱与资源,不给患者家属与社会带来负担,也让患者免于全身插管或放化疗这种“痛不欲生”的生理痛苦;同时,临终关怀带给患者充分的人文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在陪伴中安然面对死亡,不留遗憾地走完人生旅途。总体而言,安宁疗护的试点、普及与推广,可以在多个面向上增进社会整体福利。

死亡是个体生命无可逆转的最终归宿,但人类基因里的求生本能又始终存在。现实中,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普遍存在,求生依是许多终末期患者或老年患者的本能,“好死不如赖活”“苟延残喘”的意志深植大多数人的心中。如何让患者从容离世而又不留负担,让家人不留遗憾地养生送死,这是安宁疗护的核心议题,也是现实中推动安宁疗护需要克服的理念障碍。

官方定义中安宁疗护的重点是“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也提出“建立机构、社区和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机制”的目标。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也做好宣传教育与普及工作。在现实中,安宁疗护的试点工作还应多倾听公众的意见,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自主意愿。

安宁疗护并非“安乐死”式的“求死”“速死”,也不是使尽各种医疗手段维持生命的“惧死”“避死”,而是将“一决生死”般“捍卫生命”的决绝态度,转换为“惜生死、达生死”般“厚待生命”的积极心态。

从理念与实践上,安宁疗护都在传达一个理念:有限的现代医疗技术无法扭转生命的自然进程,我们不可能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与死神赛跑的无限竞赛中去,应当珍惜现世、善待家人、善用资源,尊重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适当时机下转入临终关怀与缓释疗法,悉心照料即将逝去的生命,安抚仍需生活的生者,朝向未来,让资源向下一代转移。

© 2023,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