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國專家共商荒漠化防治大計 他們的觀點引人深思

(美國商業新聞) 援引鳳凰網消息,9月20日,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一帶一路』荒漠化防治與生態修複創新發展討論版」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報記者 盛學卿

荒漠化不僅是自然生態領域的熱點難題,而且嚴重影嚮著全世界消除貧困、經濟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據統計,全球有110多個國家遭受荒漠化的影嚮,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的十幾億人口長期飽受風沙之患。

9月20日,由省政府、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分項活動之一——「『一帶一路』荒漠化防治與生態修複創新發展討論版」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來自「一帶一路」沿線11個國家及國內從事荒漠化防治研究、生態保護管理工作的80多位學界翹楚和相關負責人匯聚一堂,共同探尋世界荒漠化防治大計,為人類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尋求智力支撐,期待世界各國能在未來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土地荒漠化,共同創造人類美好生存空間。

討論版上,8位專家圍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荒漠化防治與生態修複」作主題發言。專家學者們暢所欲言,熱烈討論,分享各國成功治理經驗,並對荒漠化防治、「一帶一路」生態圈建設、幹旱區國際生態修複技術、生態修複國際聯合研發等國際社會高度關註的問題,建言獻策,表達殷切期望。

專家們指出,「一帶一路」所涉及的60多個國家都是《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方,都遭受著不同類型的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幹旱危害,這一區域已經成為世界上荒漠化問題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荒漠化防治是全球共同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每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研究,不斷探討治理荒漠化的對策和措施,並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

中科院蘭州分院院長、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院長王濤說,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危害重,需要治理的荒漠化土地自然條件更差,治理難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防治荒漠化形勢嚴峻、任務艱巨。從60多年前開始,中國就開展了防治荒漠化的工作,並取得了巨大成就,受到了國際組織的認可和贊譽。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一步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和防沙治沙力度,把生態治理轉化為一種自覺行動、一種社會擔當,這是環保事業中的一個創新之舉。

在黃沙與綠洲的長期博弈中,甘肅人緊緊圍繞國家生態建設戰略部署,充分發揮在甘科研團隊的科技支撐作用,大力實施以國家重點工程為主的各項生態工程,打造屬於自己的生態家園,生態保護與建設事業取得了明顯成效。特別是近30年來,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在我國沙漠化的研究與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探明了我國沙漠化發生的原因,提出了我國沙漠化防治的策略,在我國北方不同沙漠化類型區進行了沙漠化治理試點,在沙漠鐵路和沙漠公路的修築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各國專家認為,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偉大倡議的同時,特別強調綠色發展,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重,形成多贏的格局,這無疑極具前瞻性。

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研究員Anna說:「中國,特別是像甘肅這樣的中國西北地區的防沙治沙成功糢式,正是對綠色發展內涵的完美詮釋,成就令人矚目,獲取的經驗對全球防沙治沙具有借鑒和學習價值。」

「一帶一路」倡議給沿線國家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蒙古科學院地理生態研究所所長D.Battogtokh說:「在中國『一帶一路』相關政策引領下,蒙古國目前已有6個防治荒漠化項目實施。我們盼望與沿線其他國家開展進一步合作,盡可能推動國家間的政策融合和民間組織參與,募集更多資金防治土地荒漠化,共同化解經濟發展、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產業發展要生態化,生態建設也要產業化。專家們期待,能夠在防沙治沙的過程中,贏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增加民眾收入。日本鳥取大學Atsushi Tsunekawa研究員說:「應當把治沙和發展統一起來,把生態建設作為產業來發展,讓人們在防沙治沙的同時獲得財富,而不單純是盡責任和義務。」

討論版上,專家們還呼籲開展沿線國家交通幹線、城鎮(綠洲)綜合生態防護體系建設,推動內陸河湖流域的可持續土地管理;推動沙塵暴源區和路徑區的沙源控制,提高災害預警預報和應急能力;加強沿線國家世界自然和文化遺址周邊地區的生態維護和修複,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加大對戈壁灘等特殊環境的風沙治理研究,積極推廣使用監控、糢擬、無人機、激光掃描等方法,提升特殊環境的風沙治理能力;優化植物生長激素應用等項目,保護物種多樣性。

© 2018,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