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煙更有力 港可成模範

全球各地政府一直致力於推行更有效的控煙政策和措施,香港也不例外,政府計劃修例擴大香煙包裝上的健康忠告圖像覆蓋率,由目前50%增至85%。近日訪港的加拿大華裔控煙學者方德智(Geoffrey T. Fong)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警告圖像愈大、愈能宣揚吸煙的危害,而香港可在全球控煙事業上,擔任領導者和模範者的角色。■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鍾洲

方德智研究控煙政策多年,為世界衛生組織和多地政府提供諮詢。今次他與「亞洲反吸煙諮詢所」總監麥龍詩迪一起受訪。方德智一開始就向記者指出,吸煙是「頭號可預防的死亡原因」,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一半至三分之二的煙民可能死於吸煙相關疾病。目前在香港15歲以上的吸煙者有70萬人,與吸煙有關的死亡數字則是每年7,000宗,他估計世界各地會有1億人因為吸煙導致的疾病而死亡。

政策成控煙最關鍵手段

因此,學界對於減少煙草產品使用的研究更形重要,當中最關鍵的控煙手段,正是透過政府實施政策。方德智解釋,公共政策影響一整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可充分發揮效用,例如在煙盒印有警示圖像或室內禁煙措施,都可影響所有煙民的行為。這也是世衛2005年生效的《煙草控制框架公約》(FCTC)的着重點,中國是簽約國之一,因此條約在香港和澳門地區也適用,公約裡包含各項控煙政策的條款。

方德智與同僚創立「國際煙草控制政策評估計劃」(ITC Project),這是全球首個涉及控煙政策的「世代研究」(cohort study)。該計劃從2002年開始,長期追蹤政策如何改變煙民行為,讓政府得知各項政策的成敗。

警告圖像效果勝文字

方德智指出,他們的研究證實,煙盒警告圖像的效果好過警告文字。加拿大於2001年推出煙盒警告圖像,是全球首例,當時煙盒兩面都是各佔一半面積,即50%覆蓋率,到了2012年才修訂至75%。方德智稱,當煙民多年來看着同一款警告圖像,會失去警示效用,FCTC的指引是每兩至三年修訂一次。加拿大修訂後,煙民對警告的注意程度有所回升。

香港在2007年引入煙盒警告圖像,也是兩面各佔50%。在當時,還有11個國家或地區有同樣警示,如今十年過去,它們都已作出修訂擴大覆蓋率,只有香港未曾修訂。方德智慨嘆香港在這方面已是落後於人,政府有責任作出警告,而且警告的力度須與產品的危害程度相匹配,「沒有另一種消費產品會令一半的經常使用者死亡……不是出於意外,而是有意識地長期吸煙」。

麥龍詩迪:擬煙盒印戒煙熱線

麥龍詩迪補充指,除了增加圖像面積之外,政府還計劃將警示圖像的式樣從6個增至12個,以及在盒上印有戒煙求助熱線。加拿大、荷蘭和新西蘭的經驗顯示,印有求助熱線後,當局接獲煙民求助的數字大增。

由此可見,擴大警告圖像早已有海外成功事例所支持,也是國際社會通行的做法。方德智舉例指,泰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圖像覆蓋率都是85%,尼泊爾更已通過法案實施90%覆蓋率。

煙草業提訴 圖拖延控煙

然而,煙草業強烈反對擴大警告圖像。麥龍詩迪透露,煙草業以往的慣常做法是針對主張控煙的人,她自己就曾遭受死亡恐嚇,現在業界改變策略,訴諸法律手段直接挑戰政府,「這在全球每個嘗試控煙的地區都有發生,但(煙草業)幾乎全都失敗收場」。

既然成事機會不高,為何業界還是不斷採取行動?方德智說,這是為了令政府窮於應付官司,從而拖延推行新控煙措施,並藉此威嚇實力較弱的政府,不敢與財雄勢大的煙草業作對,形成「監管的寒蟬效應」(regulatory chilling effect)。所以若香港在擴大煙包警示圖像一役失利,「受影響的遠不止於香港及其七百萬人口」,其他地區可能更加不敢嘗試。

無論如何,方德智讚揚香港政府嘗試修例擴大煙盒圖像,已是走出正確、強而有力的一步,而且是基於大量理據支撐和外國的成功經驗,相信有助改善向煙民和潛在煙民(尤其是青少年)傳遞控煙訊息。

© 2017, 免責聲明:* 文章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繫我們 info@uscommercenews.com * 讀者評論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評論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褻、歧視,或令人反感的內容,本網有權刪除相關內容。.